誠如日本知名作家村上龍「工作大未來──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一書所述,十三歲正位在成人世界的入口,人格塑形有一定程度之發展。根據皮亞傑提出之認知結構,十三歲的孩子處於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能做抽象思維,在生涯教育上有其重要的功能與意義。
職業發展受到個人、家庭及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個人因素像是性向、學歷、經驗等,並須考慮家庭因素,包括父母身教言教、親友價值觀、角色扮演以及文化氣質等。至於社會因素,則是受政府、法規、政策、教育制度、職場變遷、就業條件以及社會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政府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就會繁茂,相關科系所也會蓬勃;反之,政府政策不支持,產業就會凋零,相關科系所發展也就受阻。
職業生涯的發展,一般分為萌芽期、探索期、建立期、穩定期、衰退期、末落期等。萌芽期,指的是形塑個人對職業認知發展的階段,泛指求學時期,對於職業世界與職業探索的學習,以便建立對職業世界之輪廓。探索期,是學業告一個階段後,真正進入職場摸索的時期,開始融入社會體驗職場的人生百態,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涯定位。
而建立期是確立職場定位發展的階段,經過了組織中的摸索試鍊,已經學會如何適應組織生活以及與同事之相處,經由雙方互動與溝通,更增彼此間和諧之關係,並且精熟專業技巧,能夠從容應付職場工作所需。到了穩定期,是職場發展達到頂峰的階段,此時,有較為嫻熟的人際關係和工作經驗,在組織中更能獲得主管的支持與認可。當然,你可以選擇在同一個單位繼續努力,也能夠考慮轉換跑道,做異業的整合與開創,締造職涯的顛峰。
然而隨著穩定期的過去,因為體力和腦力的退化,或是機運的改觀,職業發展由顛峰逐漸衰退,此時便進入衰退期。處在衰退期者,便要自我調適,或在體力上不斷的鍛鍊,以減緩老化;或在學習上力求精進,以保持知識創新,將可順利的度過衰退期的陰霾和焦慮。在人生戲劇落幕之前,遲暮之人必須懂得安排晚景,以自己過去所累積之能力和人脈,再為社會奉獻餘光餘熱,那麼「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有鑑於職業發展與生涯教育之重要,為使孩子能夠提早瞭解箇中之道,故將生涯教育與生涯輔導列入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一,以建立工作價值觀,促進個人的生涯發展。有了九年一貫生涯教育之基礎後,進入後期中等教育,又有多元的學制可供選擇,對學術發展有興趣者,可進入高中就讀;對職業有較為明顯性向者,可選擇高職就讀;在性向分化上尚不明顯者,亦可進入綜合高中,經由統整、試探和分化,再行選擇生涯發展方向。到了大學階段,因為科系的選填,則須有較清楚之生涯發展地圖,唯有鑑於延後分化為世界之趨勢,故也有人主張大二再分系,目的都在藉由不斷的試探,以抉擇出職場明確的道路來。
生涯教育之基本理念,包含自我認知、教育與職業試探以及生涯規劃三項能力指標,其中,自我認知,是一種自我覺察之概念,用以瞭解自我之定位,以及別人對我之反應,進而對自我有所評價。教育與職業試探,係在瞭解職業與學習之關係,如何運用生涯資訊,和求職技巧,以及職業與經濟之關聯性。生涯規劃則在於瞭解生涯規劃的歷程,職場角色之關係,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如何進行決策,用以培養正確的職業觀,規劃未來生涯之發展。基於以上,生涯教育必須在課程與教學上以生涯發展為核心,培養學生自我探索之能力,讓學生瞭解多元的職業世界,進而培養就業所需之能力,在職場上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