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即將召開「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金管會將「推動金融機構整併」列為討論議題,而去年大力推動的國際板,卻因停滯不前的兩岸政策而被冷凍。
金管會當初提出此一構想,除了想吸引各地台商回台上市外,長遠目標即是吸引各國籍企業到國際板上市,為「區域金融中心」鋪路。然而,受制於企業赴大陸投資設限,越來越多如「台生家具」等台資企業選擇在香港或新加坡上市,國際板對台商的吸引力越來越低,「國際板未能吸引台商回台上市」也成為行政院不願推動此項政策的說詞。
台灣從1989年起即有「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2003年經建會的「區域金融小組」更擬具三大政策推動該計畫,但至今仍只聞樓梯響。這幾年政府雖然積極推動了金融多元化與自由化,並改善會計制度及加強公司治理,但當全球投資活動大量移往中國,台灣卻未能開放資金移動,遂喪失成為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利基。
放眼今日,老字號的紐約交易所正與Euronext洽談合併,倫敦為維持其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的地位而提出改革計畫,新加坡期許成為第二個瑞士,香港、深圳與上海互爭金融中心,韓國亦宣示一系列外匯自由化措施以發展東北亞金融中心,全球各交易所競爭可謂激烈。
在這場奧林匹克金融中心比賽中,台灣仍具有獨特優勢。但這次國際板因台商未能回台上市而胎死腹中,若有關當局未能因此調整對兩岸政策的態度,「區域金融中心」將與台灣擦身而過。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