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2008」是指行政院於民國九十一年所推出的「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其全名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其可視為是二千年政黨輪替,政府在歷經三任行政院長以後,為解決國家經濟問題,符合人民需求,以及提升選舉效益,所提出來的一個最具經濟規模,也最具有政治意涵的一個國家建設計畫。
從整個國家的定位來看,台灣於2002年元月一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亦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觀察員,在世貿組織的架構下,企業經營者所面臨的問題不再只是國內的競爭問題,而是包括了國內與國際上的各種競爭,特別是台灣為海島型的經濟,欲在國際經濟上取得競爭的優勢,必須具備足夠的競爭條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環境下,傳統產業的生產方法與經營模式已無法配合時代的需求,亦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配合時代變動的脈絡,人力與資訊的優劣乃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政府應該積極培養國內人力,捥留國際專業人才,惟有在具備腦力與競爭力的前提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
另方面,在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潮流下,人力、財力、物力,以及資訊的整合極為快速,而大陸因擁有廉價的勞工,廣大的腹地,以及頗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因此,吸引世界各主要國家前往投資並設廠,由於人才與資金難於禁止流通,為避免大陸的磁吸效應,政府更應即早籌謀以資因應,特別是大陸將於2008年申辦奧運,而為避免國際媒體失焦,將台灣的國際地位邊緣化,因此,政府亦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可資對應,於是有了「2008年:台灣博覽會」的構想,而政府在「大陸舉辦奧運會,台灣舉辦博覽會」的思考邏輯下,於是一項在2002年提出,而擬在2007年完成,名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六年國建於焉產生。
為了達到國家重點計畫的預期目標,該計畫是以十項主軸為規畫的內容,分別是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產業高值化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數位台灣計畫、營運總部計畫、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以及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等,每個計畫又包括了許多子計畫及細部計畫,然而,由於該計劃所需動用的資金很大,政府以現有的財力與物力根本無法負苛,加上大陸的磁吸作用,資金外流,企業出走,民眾對台灣的投資環境缺少信心,在此情況下,政府所揭櫫的「六年國建,挑戰二00八」能否成功,仍需進一步加以探討;特別是挑戰2008的構想若只是為了不讓台灣的國際地位邊緣化,在未考量人力與財力的因素下便貿然行動,則其成功的機率將相對滅低。
除此之外,在兩岸經貿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與迅速成長,台灣的競爭力便相對的下降,而當台商在大陸發展無法享有當地人的優勢時,執政者或政黨的領導人就有可能進一步強化對台灣的認同,並進一步發展成為自我保護的本土文化,而當本土意識愈強時,其所能享有的共同資源就會愈來愈少,國際間的競爭力也會愈來愈弱,在此情況下,挑戰2008便可能成為舒緩人民本土化所遇到的阻力之主要出口,至於能否兌現其預期的目標,可能就不是其真正的意涵了。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