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derbar dk Wikimedia Commons)
海峽西岸經濟區之構想,其實在1995年就已被當時擔任福建社科院亞太經濟研究所所長夏桂年先生提出,並發表在「開放潮」雜誌第五期,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經濟區,主要是以福建省為主體,並涵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區,且東接
台灣、南北分別承接長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沿海經濟地帶的重要組成成分,對大陸及台灣而言,皆具有相當程度的輻射力及影響力。
在大陸已確定開始進行海西經濟區之建設時,福建省與台灣之間的往來便更加密集及多面向,例如,在福州所舉辦的海峽
兩岸經貿交易研討會,就規劃了
兩岸之間的產業學者面對面洽談,並簽署了20項合作協定;而泉州市的泉港區也與台灣石化同業工會的會員簽訂了總投資約50億人民幣之項目;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海峽論壇開幕式時,也提出了8大利台措施,這些均是為了落實海西經濟區執行的具體方案,也可作為加強吸納海峽對岸所拋出各項政經議題作為合作試點。
根據大陸對海西經濟區之規劃,海西經濟區具有建設兩岸直接往來及和平試點之地位,因此,海西經濟區可以作為兩岸三通之樞紐及直接橋樑,將來也可朝著金廈特區的和平發展模式,在台灣與大陸之間尋求共榮共存發展之可行性,塑造兩岸戰略一致性,並適時與金廈特區接軌,使海西經濟區與金廈特區可以發揮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效益。
中國政府預計在今年起五年投入人民幣5,400億元,打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及港口之建設,未來將以兩岸直航為主軸,在公路網部分,已於今年5月通過高速公路規劃方案,實際總里程數達5,227公里,並連接鄰省11個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不過公路網距離海西經濟區目標尚遠,預計2012年可完成中期目標;鐵路網部分,未來將考量直接鋪設對台通道,並建立1.5小時城市生活圈(覆蓋至內陸省、長江、珠江三角洲區域)及3小時經濟圈;在海空運部分,將建立「海峽快捷走廊」,以後福州到台北的航程只需2.5小時,而交通建設的改善預期在未來將帶動當地水泥業、鋼鐵業及製造業的發展,而大量的交通建設也將為福建省打通南來北往、西進的天然障礙,讓福建省往來可地盡其利、貨暢其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形勢一片大好。
隨著海西經濟區之建立,預期可給台灣帶來許多經濟效益,例如:一、兩岸港口直接對等開放,以後台灣就多了可攬貨的交貨港口,可直接帶給台灣貨櫃業商機,並使台灣貨櫃業務量增加。二、海西經濟區將成立泉港石化工業專區,規劃投資金額共60億美元,這將有利於台灣相關塑化下遊業者進行海西經濟區設廠。三、隨著第三次「江陳會」簽署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後,後續將會進行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談判,待MOU簽訂後,台灣金融業即可進軍大陸,一方面可減輕台灣金融市場overbanking的壓力,也可以提升台灣金融業之獲利率。
海西經濟區的提出,讓福州市鹹魚翻身,可能取代廈門成為海西經濟區最閃亮的港口,在海西經濟區之計劃被提出後,福州市政府在海西經濟區的規劃下,大力推動空港工業集中區、軟體園三期及四期建設,同時也設立了福州、福清出口加工區、福州保稅物流園區,並結合海峽兩岸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得福州成為台商到大陸投資優先考量的區域之一,因此福州市可望取代廈門成為海西經濟區最閃亮的港口,但廈門因可與金門成立金廈特區,後勢仍然看好,其餘城市因海西經濟區所帶來的效益,仍會像三大經濟區之城市一樣陸續堀起,構成海峽兩岸最閃亮的群星群。
海西經濟區的主要意涵及政經效益,重要性如前所述,正是加強吸納海峽對岸所拋出各項政經議題作為合作試點、緩和臨近二大經濟區經濟飽和之壓力、在兩岸之間尋求共榮共存發展之可行性,塑造戰略的一致性、使中國沿海地區形成完整之一體化之發展。而福建省內交通建設的改良,及基礎產業之發展,預期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不容忽視,目前福建省扮演的角色,猶如棒球賽中補手,接住任何從台灣投手所投出各項政經變化球,納為己用,讓台灣海峽成為台灣與福建省之間重要的黃金水道。
海西經濟區的提出與發展,除了實現大陸政府對內建構和諧社會,對外建構和諧世界,也貫徹了中華文化以人為本的和諧理念,而海西經濟區之建立,除了可作為兩岸和平先行先試之試點,預期對推動兩岸和平將帶來莫大的助益,也可使
兩岸關係走向和平及正常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7月13日NOWnews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