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將屆年底,這也使得相迎於2025年抑或中長期的人口發展樣態,實有其進行多方思辨、議論之必要,特別是要如何嚴肅看待當代
台灣社會之於人口發展困頓無解化的整體性客觀事實。
誠然,跳脫官方或學界的實證資料,環視於您、我生活世界的切身經驗,呈顯出來的是:過往嗷嗷待哺的嬰兒已然被親親呵護的毛小孩所取代,而新生兒的哭啼叫喊,也因為不生不婚之故而讓原生家庭更顯得死氣沉沉,更遑論於如何仰望己生家庭的婚後天光;連帶而來的是,諸如組成、結構、形式、內涵等等家庭底蘊,已然出現多樣、多方、多面向的運作模式,如此一來,包括幼齡、稚齡、少齡、輕齡、中高齡、大齡及其高齡等等人口世代(cohort)所相與糾葛、拉扯的長照議題,這也讓生計難民、照顧難民成為了必要的多重角色身分扮演。冀此,在這裡的思辨論述就不盡然只是聚焦於特定需求的單一年齡層像是婚嫁、生育或教養等,抑或交疊需求的跨世代年齡層像是娶妻生子、適婚當育、安居樂業、成家立業等,而是如何復歸於以守護家庭為其本位的照顧家庭服務網絡,這其中特別是扣緊包括社會保險、福利津貼、福利服務、社會救助在內的社會安全體系設計,以讓「婚—生—教—養—衛」、「願婚—樂生—能養」的文化性期待,落實成為可欲、可望、可行和可為的現實目標。
事實上,面臨少子女化困境的台灣社會,國家機器順勢提出像是發放育兒津貼、延長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促進女性二度就業等政策方向,對此,民團發表關於少子女化的對策建言,從而指出國外經驗之於推動普及公共化托育設施才能有效抑制少子女化,相形之下,國內各項搶救少子女化的因應策略,則是反而讓生育率出現節節敗退甚或一蹶不起的人口發展困境,如此一來,關乎到撒幣津貼或托育服務的兩相拉扯,實有必要統整於從巨視面到微視面的綜融性關照視野,這是因為:首先,對於如何有效搶救少子女化,宜是要有多方的布建思考,這其中包括有從結婚之前、懷孕之中到分娩之後;從願婚、健孕到能養;以及從價值澄清、適孕好生到津貼托育之於不同時程、角度、立場及其利益或利害的多重性思辨,以此觀之,在這裡的針砭建言,就已然不在聚焦於育兒津貼或托育服務的兩造拉扯,而是如何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考察架構,據以推動政、經、社、文等大環境的結構性調控。
遠地不說,婚生與否的考量因素,直指的乃是從娶妻生子到安居樂業之於生存、生活、生涯的未來天光,如此一來,諸如從幼兒之衛福、教育到父母之經發、勞動,以迄於國安、文化的大環境變革,實屬必要,連帶地,人口世代之各自認知基模的重新建構,亦屬需要,否則,相迎習得無助、麻木無感抑或棄守無望於不婚、不生的去文化主義目標化,扣緊適婚當育、健孕好生及其去婚姻關係化的未婚生子、去條件化的代理孕母、去資格認定化的生養津貼補償,是否要有另類的創新思維,就此而言,理當回歸於各項搶救少子女化的策進作為,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至於,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會衍生出那些預期或非預期的發展難題的基本提問。
總之,看得到得是從量質俱憂到適當人口規模及其資源總體布建,至於,涵蓋人口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信仰教育,及其生養、教養、涵養、素養、能養的社會人文工程,直指出來台灣人口發展困頓無解化的延伸性思考,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
(本文曾刊登於113.11.15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