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在英國的城市暴動著實令人錯愕,街頭群聚的青年襲警、焚車、打劫,無樂不做;蔓延的範圍也從倫敦,擴及於曼徹斯特與伯明罕等地;迄今已造成四人喪生和為數在二千人以上的逮捕。
為何擁有莎士比亞的劇作原鄉,冊封披頭四樂團為封侯爵士的日不落國,竟在眾所投射且有深情夢幻的王室婚禮後,出現如此狂妄而無所羈絆的集體暴行!在國會的議事廳上,首相卡麥隆以『病態』來形容這次事件的發展,認為警方應變軟弱無方;因而不顧警政體系內的反對聲浪,由美國延聘負責1992年洛杉磯暴動善後工作的前警察局長布列頓先生,充當英國的警政總顧問。
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英國的失業率與公、私部門的債務負擔非常嚴重;尤其在鄰國冰島發生銀行危機之後,有相當多人的存款都被凍結,雙邊協調至今未有結果,民心向背正在浮動生變中。一般而言,美國警方習於運用人數優勢來進行強力壓制;但英國警方則認為要取得各界對治安管理方式的認可,是英國與美國警方在做為與認知上的重大歧異。
也就是遭逢內外交逼的困阨情況下英國才有聯合政府的成立,並由年輕世代出線主掌後金融危機的基礎重建。聯合政府已經提出的主張包括刪檢福利支出、增加高教學費收入,和減少外來移民與留學生的職場競爭等;在今年年初還曾經發生過抗議學費上漲的年輕人,包圍老王儲查理王子座車的意外插曲。
但英國民眾不耐久候,對於減縮財政支出的政策成效更是牢騷滿腹,在失業率居高不下,新移民又可能會以低價搶飯碗的恐慌急遽累增後,暴動成員就不再需要去分職業、族群與性別了,於是一場棍棒與磚頭齊出的現代羅賓漢大戲就此演出。
誠然這次事件的成因討論與善後作為,還會持續好長一段時間;但事件背後的經濟分立、現實與期待幻滅,則仍須由主政者勇敢面對。從暴亂發生以來,英國各界的自省與檢討聲浪不斷,包括刪減福利的影響、移民管理不當、到世代道德淪喪等都有討論;更有學者認為是受到饒舌音樂與黑人次文化的暴力暗示所驅使。而在今年的年初,中東國家發生茉莉花革命時飽受讚揚的網路溝通利器__臉書與推特,首相卡麥隆則要求逢有躁動危機出現時就將要全面禁用;英國法院也隨即對兩名在臉書上煽惑聚眾的年輕人,做出四年刑期的求刑指控。
由瑞士銀行所發表的「價格與收入」研究報告中,藉由比較過去六年以來的購買力變動,或許可以看到一些經濟惡化的端倪。在全球73個主要城市當中,以挪威奧斯陸的生活費用最高,相較於紐約(排名第14)要高出四成;但其薪資水準則只比紐約高出一成七,因此其實值購買力也只是紐約的八成四。但由於北歐國家的稅賦負擔高,再加上最近幾年來經濟成長遲緩之下,在奧斯陸的相對購買力實際下滑,由紐約的八成消費實力下降到僅為其三分之二。
而倫敦的生活成本一向與紐約接近,但其薪資水準則僅為紐約的八成,因此倫敦居民的實值購買力也僅只及於紐約的八成;因為遇到金融風暴的衝擊,如今其消費實力也下降到僅止於紐約的四分之三。在2008年末倫敦出刊的報紙,甚至在街頭上將工業革命時期的豬頭食譜刊印分贈。反觀在亞洲部分,同一個調查也顯示:在2006年時香港的實值購買力僅只及於紐約的五成,現在上昇為六成;而上海的消費實力也從原來的二成七,快速竄升為紐約的四成。
經濟議題的確是社會組成的下層結構,然青年族群一旦有不平之鳴發生時,卻又總會勢不可擋!衷心希望從北非漫延到倫敦的一串事件,都不是出於病態,而是代表更多的關懷與覺醒,更是新世代選擇以良知、良能參與社會改造的開始。
(本文刊載於2011年9月11日中央日報網路報星期專論)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