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時無刻、任何地點,世界各國同樣有著各式各樣重要的選舉,而其中選舉則是一個國家民主法治的表現,同時也是一項穩定國內情勢相當重要的指標因素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必須重視此一議題,對於每一個選民而言,選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就是一種決策。
從選舉候選人參選到最後選舉開票當天,事實上是有一段歷程,當每個民眾在投下神聖那一票的同時,即算是在整個選舉歷程的中間階段,原來這時候即有決策風險的產生。而所謂的決策風險可能是對於當初選擇這一位候選人是否合宜,或是害怕所選擇這個人未來是否能按照當初你所認同的競選承諾逐一落實,對於未來的事情很難評估,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值得重視與審思的,就是在選舉前儘量客觀分析、瞭解相關局勢,盡量將決策風險降至最低,以免造成未來的懊悔。
影響承諾提升的因素
決策風險即為一種令人討厭及可能會導致事件不良的影響。所以決策風險會影響到承諾的提升。此外,決策風險與承諾的提升呈現一個負相關,即所謂高決策風險降低承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決策的風險會受事件時期的影響,尤其在事件中間階段影響承諾的提升最具。這其中影響承諾的提升會受到「事件相關資訊之需求」以及「想要將事件完成之需求」這兩個因素所影響(如圖1)。在事件(當事件開始時),事件相關資訊之需求可能對於承諾的提升是一項重大的影響,因為決策者往往特別強調與事件相關的資訊,在終端階段的事件(當事件接近完成時),想要將事件完成之需求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相反的,當事件進行到中間階段時(當事件完成一半左右時),並不會受到上述兩個因素的操弄,反而最容易受到決策風險的影響。
圖1 影響承諾的提升之兩種需求因素
承諾的提升和決策風險之關係
根據過去的研究,決策風險和承諾的提升呈現負相關,尤其是在高決策風險下,決策者為了避免未來的失敗和負面的後果。同樣也有文獻支持此一論點表示,高決策風險會降低承諾的提升,而其中沈沒成本(註1)則隸屬此類。承諾的提升除了與風險是有相關外,主要的考慮點在於可能損失的多寡,因此,影響承諾的提升之因素為風險的考量,以下就影響承諾提升的兩個因素作出說明:
一、事件相關資訊之需求
事件在最初階段,對於資訊之需求可能會影響承諾的提升,此論點可能來自兩個原因:
(一)事件資訊的目標在事件時期有所變動時,尤其從最初稀少資訊階段至隨一段時間後資訊的增加。
(二)事件時間足夠的理解相關的資訊時,尤其在最初階段,人們可能會進一步想要瞭解相關的決策資訊。但隨著積極尋求相關支持的資訊,也可能受到這種假象的控制,反過來說,則在最初階段又支持承諾的提升。
因此,依據過去相關文獻資料的推測,事件資訊之需求可能會減少事件進展這樣一個特點,就增強理論 (reinforcement)(註2)與嘗試錯誤學習法(trial-and-error learning)(註3)預測,避開結果降低慾望並收集更多額外的資訊,主要原因為:
(一)決策者可能需要較少的訊息即可做決策。
(二)越來越多的可用資料,決策者可以更精確的評估事件未來的願景,也因而減少了額外必要之補充資訊。
二、想要將事件完成之需求
事件在完成階段,有另外一個不同的因素影響資源承諾。具體而言,人們在隨著手邊工作即將結束時會產生一種自然而然的慾望,而此關係到是否讓人們更進一步想把它完成。此一理論也已經獲得證實,即是事件完成度對於事件資源分配有顯著的影響。
註1. 經濟學上的「沈沒成本」(Sunk Cost) 係指:無法回收的套牢成本。
註2. 增強理論強調行為的後果(組織所提供的報償)才是影響行為的主要原因。
註3. 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即「學習即聯結,心即人的聯結系統」。學習是一種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直至最後成功的過程。
整合其影響承諾提升的兩個因素
此種整合的理論架構類似行為流動性的概念,其重點為流動性與可塑性。具體而言,當事件資訊之需求時,在最初階段可能有更顯著的差異,並導致更高的資源分配,而事件完成之需求,則在完成階段有更高的資源分配。相反的,在事件中間階段這兩個因素並不顯著,關鍵概念的意涵是比較兩者最後階段,所呈現之重要度低於事件中間時期的發展,事件資訊的要求已經開始下降,對於事件的完也尚未建立起來。所以,在決策風險和承諾的提升為負相關的基礎上,此中間階段潛在個干擾變項(某些狀況)可能為決策風險,而高風險的決定可能導致較低的資源承諾。因此,高風險的決策所觀察到的資源承諾模式,應該是非線性的關係(如圖2)。
圖2 事件決策風險產生圖
間接影響決策風險的成因
承諾的提升對於決策風險是敏感的,即越高的決策風險降低了提升的趨勢,決策風險在計畫完成的中間階段是最強的,也干擾其影響。此外,決策風險會間接受到「歷史的結果」和「慣性」的影響。負面的歷史結果,決策者可能會發現將承諾提升會增加風險的選擇,因為屢遭失敗可能嚴重損害自己的工作以及專業的信譽。事實上,之前的損失,可能會察覺到人們緊接而來的損失,而阻止風險的到來。
過去失敗的教訓,會減少申辯(正常化)目前進行的行動方案,因為在缺乏強而有力的基礎上,任意提升承諾將變得越來越危險,任何的錯誤都有可能引發問題的發生,這不僅是管理能力的問題,同時也是擔負責任的問題。歷史的結果,在具風險的情況下,將緊密的與自我效能作一連接,而且人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手邊的問題。因此,歷史的結果影響風險的來臨,如同負面的歷史結果比正面的歷史結果導致較高的決策風險。
至於慣性的影響,則是決策者往往依據現狀作為參考點,之後再評估潛在的收益或虧損。根據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註4),加權的損失會遠超過等值的收益。偏離現狀的定位,是被視為有較高的風險,因為潛在的損失機制大於收益。決策者不能享有疑慮優勢而選擇背離實際情況,這也使得因為偏離實際情況,相對的風險提高。
註4:財務學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在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 提出的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說明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下從事決策的模型,以解釋傳統預期效用理論與實證結果的分歧,傳統預期效用理論並無法解釋某些情況是風險愛好者及那些情況是風險趨避者。另外個人在做決策時,並理性的個人會對所有的可能情境做詳盡的分析,而是常常有認知的偏誤 (cognitive bias),常以經驗法則或直覺作依據,反應在投資行為上,則出現了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這些與過去效率學派所假設理性行為相抵觸,都慢慢在行為財務學派獲得一些解答。
共同承擔的決策
在承諾的提升中,體認決策風險此一複雜的因素,將有利於管理者,決策風險的影響是動態的,而且取決於不同的事件時期,管理者應該在事件完成不同階段的基礎上,有相對降低策略之認知。因此,這也提醒我們,原來做決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也就是會受到時間的影響,過往研究討論在於最初階段與完成階段,忽略中間階段可能才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決定期。
在過去對於決策承諾,往往在事件開始不佳時,通常只是會無端增加投資,而且拒絕承認事件的惡化,但隨的管理理論與技術的演進發展,發現決策風險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干擾因素,進而會去瞭解事件的相關訊息或是對於想要將事件完成的所決定應投入資源承諾的多寡。
人們在進行決策時,非常有趣的現象即為,不管任何時期,決策者都會先自我防衛或者為了自己的工作飯碗,以忽略負面消息,這也突顯人性的一面。但隨時時代的演進,決策在一開始階段,反而希望越多資訊越好,初步的分析如為高的決策風險,反而會降低承諾的提升,較不易做出錯誤的決策。決策者如有組織共同討論或共同承擔,決策者在心理上會感到較安全。如再加上徹底分析過去相關之歷史結果,依據慣性不偏離實際狀況作決策,也較能不隨便投入額外的資源。
決策決定未來
決策幾乎佔去了組織和決策者太多的時間,如果無端的浪費時間,這將是組織和決策者的一大災難,但如果能進一步對於決策風險有所的認知,則可以瞭解在事件的不同階段,有何種的決策風險,這將有助於將必要的資源正確投資在資源承諾上。
決策中常有一些難題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也可能是最基本的問題,過去決策者大多濫用直覺,但隨著人類的進步,慢慢開始重視相關的資訊分析法來協助決策,但過渡依賴分析,也可能讓組織或決策者變得行為冷漠而且反應緩慢,跟不上時代的變遷,所以如何結合兩種方式,使組織或決策者有競爭力,將也是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
整個社會大環境會受到太多太多的因素所影響,因此,回到我們一開始所提到的議題,選賢舉能是否就是一種決策,將可能錯誤的選擇機率降到最低,是否即意謂您的一票決定,將關係到國家社會的未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