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隧道自通車以來,隧道環境及行車安全一直受到社會大眾高度的關切與重視。通風排氣及隧道內空氣品質的狀況,是用路人最關切的要項,其次是隧道結構體有無力學負荷的危險疑慮。隧道內空氣品質的監測,環保署自7月18日起開始實施,包含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及粒狀污染物(PM10)三個項目的監測;至於其它隧道安全指標的監測,事實上,工程單位一直都在持續進行。但問題的重點在於監測的項目及位置,是否能夠反映正在變化中的地質條件與結構變位狀況?
以最近新顯現的隧道內壁滲水問題為例,工程單位解釋是因為地下水位回升導致水壓增加以及施工縫水封未完全所致,但外界擔心的是,這樣重要的工程項目,可以因為地下水位升高就發生滲水問題嗎?還是代表了在過去一段趕工過程,為限期通車而在整體工程品質管理上輕忽了甚麼問題?省卻了甚麼程序?其次關切的是,真的就僅僅只是滲水漏水的問題,沒有其它更應該檢討的結構安全問題嗎?國外發生過的水壩潰裂崩塌慘烈災難,不都也是從涓涓細滴釀成的濤天大禍嗎?我們有甚麼理由可以把高山隧道內滲水的問題等閒視之,看得這般雲淡風清?
至於監測中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CO為6.9±5.4 ppm(最高小時測值為51.1 ppm),低於國際上普遍採認的世界道路協會PIARC(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ad Congress)隧道空氣含量標準(應介於100至150 ppm,郊區隧道為250 ppm),且低於雪山隧道通風運轉時的75 ppm設計標準。另外,環保署也公布NOX監測平均值為535±310 ppb(最高小時測值為3416 ppb)、聲稱與國外公路長隧道測值相當。懸浮微粒PM10為50±28 μg/立方公尺,符合空氣品質標準,惟尚無可資評比的隧道空氣標準限值。
由於媒體報導雪山隧道內「NOx濃度高,駕駛易昏睡」,有安全疑慮。環保署緊急提出澄清,強調是由於隧道內之空氣品質,會受到行車流量、車速、坡度及是否例假日等環境因素之影響;而為了提供行車大眾完整且具代表性的監測數據,監測儀器布設工程仍在進行中。待完成整個監測設施工程完成後,就會定期發佈監測結果。
雖然環保署表示,目前世界道路協會PIARC的隧道空氣品質標準尚無制訂NOx標準,但國內雪山隧道初步監測的平均值為535±310 ppb,瞬間最高濃度3416 ppb,高於空氣品質標準數倍至十數倍。NOx偏高,除會使肺泡表皮組織被過氧化,也會在血液中產生高鐵血紅蛋白,加上CO的協合效應,必然會在長達十數分鐘以上的隧道內行車時,對民眾血液循環過程的血紅素攜氧量大幅降低,血氧偏低對人體的影響,有如在通風不良場所瞌睡頻頻一般,必然是會造成駕駛人的精神渙散,增加行車危險。在NOX與CO的健康疑慮未排除前,交通部實不該開放雪山隧道(導坑)之一日遊活動,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塞車及隧道空氣污染而增加行車危險。再說開放雪隧一日遊,也與當年環評理念及顧慮環境污染的結論相違背,因此吾人期期以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