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任部長吳思華,八月六日在眾人期待下,走馬上任,是教育界的一大盛事。
教育部前任蔣部長,因個人論文風波,突然解職。二、三週以來,行政院積極尋覓接任人選,各方猜測不已,均以這一任教育部務相當複雜與棘手,不易找人接事。最後,現任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雀屏中選。江揆認為吳思華做事認真,為人謙和,二人談過幾次,教育理念契合,對當前教育危機吳思華有深刻理解,且在短期內能立即上手。
當前我國教育的問題或危機,根據新聞媒體的分析與歸納,有六個面向,即:
1. 十二年國教入學爭議,
2. 十二年國教課綱爭議,
3. 學術論文風波,
4. 技職教育再造挑戰,
5. 大學過多,學歷貶值及大學退場機制,
6. 調漲學費及自由經濟示範區教育創新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與挑戰,吳部長在交接典禮上說,政策要落實,不但需要理想與方向,還需要完備的規劃,了解民主社會的多元價值和多元聲音,願意用更多時間傾聽家長和年輕人的心聲,用前瞻的觀點,務實面對問題,俗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吳部長寬廣的思維與明確的觀點,正是好的開始。
這些天,媒體不斷訪問吳部長,採訪他上任後,可能的政策走向,他表示上任後第一要務是改進十二年國教問題,其次是常態性的調漲大學學費,再其次協助私立大學轉型或退場機制等問題,都有待一一解決。
吳部長說,十二年國教立意良善,大方向沒有錯,第一年辦理有此成績,他給予「及格」。的確,十二年國教關係數十萬學子的前途與未來,第一年試辦,經過會考、免試、特招與二免等程序,大体順利,入學方式已接近尾聲。不過,十二年國教不僅入學方式,爭議不斷,罵聲充斥,就連免試或免費的立意與作法亦皆有爭執,第二年後,若不加以徹底檢討改進,作較大幅度的更張,徒然製造一群的白老鼠,將是不可原諒的錯誤或是教育上的一大災難。
其次是吳部長主持政大校務八年,關心政大財務不足問題,他多次亟力爭取教育部應給予大學調漲學雜費的空間。這次他將擔任教育部長的消息外漏,各界都很想知道,他會如何處理漲學費問題。果然,他在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高教資源不足,大學學雜費不應凍漲,否則受害的還是學生。
他說,增加高教資源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政府要投資,企業要幫忙,學生也要付出。如果大學要漲學費,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調漲學費後的收支須透明,並可以被檢驗,同時清楚讓學生、家長了解;二是必須取得校內一定共識,而學費調漲機制將依前一年度的消費者物價漲幅而定,例如去年物價漲1.5%,今年學費最多漲1.5%,未來有關學費的問題,也會沿用此原則。
這種學費調漲的看法,多數大學樂觀其成。不過近日有些民意代表或教育團體已表達不予支持之意,這正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啟開,大學學費調漲之勢必難阻擋,而社會上家庭窮苦的孩子,可能喪失就學的權益,何況這些年物價不斷上漲惟有薪水不漲,中低收入家庭遇孩子開學必須「標會」繳交大筆學雜費的窘境,吳部長等必須正視,這絕不是理論上對不對的問題而已。
再次是在就任前後,吳部長也注意到未來少子化學生人數減少,大學面臨退場問題。我國公私立大專校院最高達到167所,經合併後,現約為157所,常造成學校招生不足額,大學指考分數過低,最低有過17分,今年大學指考錄取率仍超過九成五,出現301個缺額,有11所學校未足額。吳部長主張應協助輔導私校轉型。如:建立養老村、老人大學等計畫。
吳部長也主張教育部應積極站在管理立場,更加嚴格地監督學校財務與帳務。此外,對於當前大專學生素質低落、產學合作、實習計畫等課題,他主張應鼓勵產業走入學校,協同設計課程,或把視野拉高,讓青年勇敢創業,如:拍紀錄片,TED論壇等多元事業型態,如此才能為青年找到出路,也為臺灣帶來機會。作為教育部長具有如此寬廣的視野及睿智的經驗,必將為我國帶來嶄新的教育新面貌。
總之,新官上任三把火,吳思華部長勇敢地承擔這一任教育部長的重擔,也有包容力及智慧,大家相信他會有很好的表現。教育部長一棒接一棒,這任教育部長任期可能祇有一、二年期間,但也可使我國教育渡過小確幸,促進我國社會邁向長遠的大幸福。
(本文刊載於103/8/10中央網路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