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元年終於落幕,沒有全免費,也沒有全免試,基本上政策評價貶大於褒,認為失敗的多於成功的。明年第二年的多元比序、標示量尺、特色招生會變成怎麼樣還不確定,但現在可以確定的是高中高職依免試入學、多元比序所招收到的學生,比以前依高中職聯考或國中基測所招收的學生有更大、更多元的個別差異,不管是學業成就或特殊才能上。而之前兩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國際評比報告,也已經指出
台灣中小學生學習落差極為嚴重,一是科技部公布二○一三~二○一四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數學成績,台灣中小學學生個別差異、程度落差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最好的國家跟最差的國家的差距是二四五分,但是台灣的差異超過三○○分,差不多是差距七個年級的水平;也就是說十年級的小朋友如果是落後的話,可能只有三.四年級的水準。另一項報告是科技部補助中研院歐美研究所使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歷年評比成績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學生數學成績好壞的差距,隨著年齡增加越拉越大。台灣國二同班學生之間的數學表現差距,是全球第一,為英國、新加坡的五倍,是
美國的四倍,是香港與澳洲的三倍,且這個差距懸殊的情況,普遍存在於各地國中。足見以前學習落差的問題,在今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之後,高中職面臨同一學校裡學生個別差異加大的現象會更嚴重,高中職必須加強思考並提出具體解決的方案。
教育部為因應高中職學生學習成效落差問題,今年編列一年八千餘萬元經費進行學生學業成績的補救教學,其對象包括高二、高三學生成績在同年級倒數二十五%的學生,以及一○三學年度高一新生,國、英、數三科會考成績C(代加強)學生,共超過五萬人,其中高一新生就佔了四萬八千七百多人,共一三二所學校申請補救教學經費。另為改善國中小學學生程度嚴重落差的問題,也針對中低收入戶或學習成績低落的學生推動補救教學,師資八成由現任老師擔任,另二成由退休、代業老師或大學生擔任,至今已有十六萬名中小學學生參加,其中六成有進步。不過,綜觀政府因應學生個別差異落差加大問題的政策成效,似乎仍不足以有效地將偏鄉或貧窮學生的低學業成就提升,或解決高中職今年新面臨的學生學習落差及多元落差加大的問題。
我們深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學校的責任,教好每一個學生則是教師的專業。在台灣新的教育生態環境裡,一方面要接受同一學校、同一教室學生多元個別差異加大的事實;一方面則更要落實補救教學的成效,積極縮小學習落差。藉此機會學校辦出特色,教師精進教學、改變評量方式,努力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首先:為了解學生學習起點行為的差異,應進行高一學生的全面普測,先是學業成就,後是特殊才能,診斷學生的各方面表現,以作為教學、適性輔導的依據。二是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因應教室的學生多元差異擴大,未來教師一定無法以考試領導教學或只拘泥於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精進教學策略、運用彈性分組教學、鼓勵發問思考、翻轉教室、改變評量方式,以營造多元優質的學習環境。三是實施客製化的補救教學,可透過線上檢測,一旦發現學生哪方面學習成效落後未達學習目標,即可進行小班或一對一的補救教學。四是強化適性輔導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發展是以學生能力與適性發展為課綱設計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課程銜接性與學習科目間的統整性。五是要推動特色課程發展:特色課程規劃與實施目的在引導學生多元發展、鼓勵學生適性入學、強化學校的辦學特色,進而推動創新教育。未來,教師應配合學校「特色課程」、凸顯學校的教學特色,以提供學生適性、多元與創新的學習機會。
總之,在實施多元比序和逐步全免試入學方式之後,未來高中、高職一定會招收到比以前更多元且個別差異更大的學生。因此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提出因應策略,落實補救教學、縮短學習落差,才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帶好每一位學生,也才能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進而提高社會大眾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滿意度。
<本文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已刊登於103.10.3台灣時報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