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報端發表龍應台接掌文化之後,文化有熱烈反應,對她似有無限期待。這當然是對她任台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時一切作為的肯定。可是期待些什麼呢?恐怕不免各說各話。老實說,文化部的首任部長是很不好當的,做為她的支持者,我想說幾句話。
我向來認為文建會主委也好,文化部長也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政府的各部會都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老百姓都耳熟能詳,毫無疑義。只有文化,究竟要做些什麼,恐怕連政府的領導人都說不明白。它似乎是一頂大帽子,每位總統都要做文化總統,上任後卻都無甚作為。這就是政府介入文化這麼多年來,大家總覺得不滿意的原因。政府之所以承諾趕快成立文化部,是文化界期待改善的正面反應,然而文化部真正是問題的答案嗎?我看未必。反而可能因為期待太高,招致更多的失望呢!
在民主國家,文化最忌政治力量介入,所以
美國至今沒有文化部。因為不宜干預,只能鼓勵,所以文化的目標就十分空泛。即使是鼓勵,由於補助政策免不了價值判斷的爭議,連美國國藝會也常受到批評,預算不免被縮減。不要以為改為文化部,預算倍增,大家就會滿意。「夢想家」事件不就是經費太多鬧出的亂子嗎?近年來,為什麼全世界的文化部都在瘋文化創意產業呢?說穿了,就是因為文化政策太過空泛,近乎可有可無,如今有了產業二字,開始把「產值」掛在嘴上,總算找到一個具體目標了!然而憑心而論,文化的產值真的是政府設立文化部的目標嗎?
既然設立文化部,至少有一些明確的目標的定向,使大家有所期待。法國在上世紀中葉設立文化部,隱約間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是要保持法國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因此是以振興藝術為主軸的。英國於九○年代設文化部,就以創意產業的發展為目的。他們擺明了把觀光與體育等為文化的主要內容,我們是不是也要跟隨他們呢?若然,不如改稱為文創產業部。
如果依國人的看法,把文化釋為「人文化成」,問題就不簡單了。這就是文建會的組織例第一條所揭示的精神。可是要怎麼做到呢?我看目前為文化部所規劃的單位,很像一般的官僚組織,無法看出其任務何在。比如說,提高國民生活品質由哪個單位負責呢?怎樣來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呢?我覺得,龍應台如果認真希望在任內有所成就,也許應該在文化部正式成立前,先檢討一下政策目標,重新思索一下組織架構。
政府要推動文化工作,至少要自三個層面來考慮。第一個層面是基本面: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先要決定是否要直接面對這個問題。文化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濶,文化素養與藝文素養有別,政府應該告訴國民,第一層面的目標是指生活文化還是藝術與文學素養,要怎麼做。
對很多知識份子來說,第一層面的目標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民主社會中,爭議性大,推行困難,政府選擇放棄,也是可以理解的,把它丟還教育部亦未嘗不可。比較容易做到的是第二層面的實務工作:與藝文界合作,以軟硬體的配合建構良好的藝文環境,滿足藝文工作者的需要。這是假定只要有了足夠的劇院,支持夠多的表演團隊經常演出,就可提高國民的表演藝術的素養。美術家之與美術館,音樂家與音樂廳亦然。文資保存制度也有待改善。
第三個層面是大眾文化。這原來不是政府該管的事,可是在今天的文化氛圍中,文化產業已進入文化的核心,成為文化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時候當政者應該留意的,是如何把以娛樂為主調的流行文化,與真正富於創意,且可有助於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物質文化區分開來,順應時代的需要,予以適當的輔導。
龍應台必有決心做好她的部長,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2012.2.7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