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乘兵法。現代戰爭不必然在沙場,甚至不需耗費一兵一卒,如經濟戰。「貨幣戰爭」一詞因宋鴻兵所編著的一本歐美近代金融史書《貨幣戰爭》而名噪一時。該書除了直指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s)所領導的國際銀行家在背後操控法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美國多名總統被刺殺、以至經濟大蕭條外,也認為1972年尼克森取消金本位制是一場巨大陰謀。估不論該書所言是否屬實,現代版的「貨幣戰爭」,如「貨幣競升」或「貨幣競貶」似乎風聲鶴唳,不時上演。
美國聯準會(FED)分別在2008、2010及2012年所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大量印鈔的結果,資金流向全球金融及商品市場,刺激股市、房市及商品價格,引發資產泡沫及通貨膨脹的風險。新興市場國家也會因熱錢流入而導致貨幣升值,嚴重影響出口,讓「貨幣戰爭」一觸即發。各國央行紛紛採取措施,防堵熱錢流入推升本國貨幣升值。詳言之,QE1、QE2均造成全球資金的氾濫,國際熱錢先前湧入日本,刺激日圓升值到影響日本經濟瀕臨凋敝,而QE3除了助長美元將會走貶外,也促使資金流入風險性資產,尤其讓亞幣水漲船高,無論台幣、人民幣、泰幣、馬幣、新幣都在QE3之前就開始呈現明顯升值走勢。但後因各國央行強力干預阻升,匯率大致趨穩,一場「貨幣競升」大戰幸未爆發。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也誓言要振興日本經濟、再造榮景;而他採取的就是無限量的寬鬆貨幣政策,如本月11日宣布20.2兆日圓(2,265億美元)史上最大幅度的振興經濟方案,使日本名符其實地成為繼美國之後的「超級印鈔機」。進一步言之,安倍想透過這政策將通膨目標提高到2%,以終結長久以來的通貨緊縮。但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很多人認為可能會引爆一場空前的「貨幣競貶」大戰,2013年全球貨幣戰爭有風雨欲來之勢。
然安倍的作法是否會引發「貨幣競貶」呢?其實不然,對日本而言,寬鬆貨幣政策成功引導日圓貶值,使日圓兌美元匯率狂洩,近日已來到八九.四五元,創兩年半來最低價,而日圓在上周已連續九周貶值,貶幅亦居亞幣之冠,並創下廿三年來最長周線連貶紀錄,摩根士丹利甚至預期明年底會貶值到一○四元。而令人意外的是,亞洲許多國家貨幣並未隨日圓之起舞,而是跟著「領頭羊」人民幣升值走勢變動而競升。台幣也在央行有效控管下,仍維持在29元左右,但未來仍需觀察韓元的升貶而調整,以免影響對日貿易。
平情而論,「安倍經濟學」短期看似奏效,但中長期仍充滿不確定,因為日本國債高築的情況將更為嚴重,且日本長期陷入低
經濟成長率、低利率、低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低薪資成長率、低股價、低出生率,高
失業率、高老人化比例的窘境。何以致此?日本自1990至2011年之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1.1%,其中2008年到2010年三年平均成長率更為負1.17%,顯示其經濟欲振乏力。
而日本貨幣市場的重貼現率亦由1990年的7%水準一路調降至幾近零利率的0.075%,其中有16年的利率在0.5%以下,早已掉入「利率流動性陷阱」中,超寬鬆貨幣政策難見成效。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亦有長達10年為負,通貨緊縮的結果,實不利於消費及投資的增長。另日本近年來的實質薪資水準亦停滯不前,2001至2008年間工業與服務業實質薪資平均成長率為負0.52%;尤有進者,其股市自1989年12月底的最高點38,597泡沫破裂後一蹶不振,今日僅已升至萬點,但跌幅仍深;此外,日本的出生率亦由1990年的1.57降至2008年的1.22,另日本厚生省預估,到205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15至64歲的勞動人口將減少一半,社會保障開銷日益擴增,嚴重排擠其經建支出。而美元兌日圓匯率亦由1990年的135升值降至去年的78元,對其出口影響甚鉅。
日本長期累積的債務餘額更是驚人,早已超過其GDP的2倍,目前更創下歷史新高,面對債台高築,又無力繼續發債填補漏洞的困境,日本將可能陷入財政危機。又其1990年至2010年的
失業率幾乎呈逐年上升趨勢,最高達5.6%,其中,自1998年至2010年的平均失業率達4.6%,未見稍緩。綜合呈現的是經濟失去成長動力,進而長期停滯或衰退,安倍想一舉成功地振興經濟,恐是空中閣樓。
(本文刊載於2013年1月15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