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悶經濟」一詞應記憶猶新,這是江宜樺院長於去年初所提出,由於
台灣受限於產業無法順利升級轉型、致使薪資凍漲、
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導致
經濟成長率陷入瓶頸,在經濟發展上無法突破現狀的一種「悶」的氣氛。此語一出,引起社會廣泛討論。追根究底,悶經濟實其來有自,台灣產業無法創新升級、在國際
競爭力不足,加上未加入區域經濟合作,出口大幅衰退;又投資嚴重不足,導致生產力下滑,薪水不漲,但油電雙漲,結果掉入薪水階級的可支配所得下降、消費及投資減少的惡性循環中;另一方面,社福支出逐年增加排擠經建支出,也是公共投資不足的主要因素。
坦然言,台灣地區平均實質薪資倒退十五年前水準,嚴重影響民眾消費及投資信心,但在政府呼籲下已顯見效果。今年以來,已有許多具指標意義的企業宣布加薪,包括,統一企業今年元月及七月將加薪二次,幅度至少3%至5%、鄉林建設今年將全面調薪5%至10%;其他如國營事業的台船,公股銀行的華南金控,以及鴻海集團,中鋼、遠東百貨等均將加入調薪行列中。此外,經濟部最近所推出的「A+產業淬鍊研發計畫」,也將採納企業加薪及回饋弱勢兩項指標,未來做得好的業者,都可優先獲得研發補助。由此看來,應能帶動一波加薪潮,有助於擺脫薪資多年不漲的魔咒。
而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例已經由行政院通過。第二階段則需等此條例立法通過後實施,未來地方政府可申請設立示範區,民間土地亦可與政府合作開發並申請為示範區,此一舉措實有助於土地的活化利用,提升民間投資意願。質言之,自由經濟示範區若能儘速啟動,不僅能加速台灣經濟的自由化,對於未來的各種經貿談判,包括「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
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RCEP)均有相當大的正面幫助。
前已提及,出口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而中韓兩國一旦於今年簽訂
FTA,則韓國FTA的覆蓋率將會達到62.56%,為台灣現在覆蓋率的十倍。換言之,未來韓國每出口100元的貨物中,有62.56元的貨物是出口到有簽署FTA的地區,對台灣的製造業,尤其是石化、紡織上游原料都產生重大的負面衝擊。根據中經院的研究報告,2011年的中、日、韓三地GDP合計占全球20.5%,人口共計占全球的22.2%,倘完成洽簽FTA,則對台灣整體實質GDP將減少45億美元、總體進出口貿易減少3至4個百分點,對國內所有產業總產值將減少159億美元,單是塑化、橡膠產業產值就預估大減139億美元。
職是之故,台灣今年務必加緊參與區域整合的腳步,加強
ECFA的後續談判,讓服貿趕快通過。而為因應加入貿易自由化準備,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及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應刻不容緩。為達此目的,政府應持續與產業界及民眾溝通,讓大家瞭解自由貿易的市場是雙邊互惠、而非單方的利益;也明瞭唯有積極加入區域整合才能突破悶經濟。對於弱勢產業可能的衝擊,政府亦應告知,目前已編列了新台幣982億元預算,幫助產業在因應雙邊市場互相開放的衝擊之用。再一方面,今年將舉辦「七合一」地方選舉,預計有不少縣市首長會推出新的建設計劃及利多消息,對經濟發展應具正面意義。綜合言之,台灣應把握今年的種種利多,全力拼經濟,才能從「悶經濟」中走出來。
(本文刊載於2014年1月18日 中央網路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