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聯合報民意論壇連續刊政大童振源教授的兩篇文章,內容對於政府推動ECFA的效果多所批評,然後包括陸委會副主委高長在內的官員與學者也有兩篇文章加以反駁。我們覺得童教授文章中仍然有幾個觀點仍有待進一步澄清,因此特別撰寫本文供讀者參考。
首先,童教授認為簽署ECFA之後,今年第一季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成長率為百分之17.02,低於去年同期的百分之75.06,而使得台灣對大陸出口份額由百分之42.8下降到40.9,因此其宣稱ECFA對提振台灣對大陸出口的競爭力是無用的。我們覺得這種說法是一種標準的「以偏蓋全」的說法,因為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非常多,尤其是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都還沒完全過去,這兩年台灣對外貿易的數據變化非常大,怎麼可能用「這一季」的數據就來「証明」台灣產品對大陸的競爭力在下降?
其實,如果真的要看ECFA對於兩岸貿易的影響效果,應該是看早收清單的影響內容才比較對。就如同陸委會高長副主委所說的,早收清單項目在第一季的成長率為百分之21.6,而早收清單中的農產品項目對大陸出口更是成長15倍之多。但是,因為農產品原始數據很低,因此看成長倍數其實意義也不是那麼大。而我們真正要說的是,其實就算是早收清單的項目,其佔台灣外大陸出口的比重也只有百分之16.1;更何況從今年一月開始的早收清單降稅幅度也只有三分之一而已,另外三分之二還有等未來兩年才會降完。因此,現在就來討論ECFA對於出口的效果實在是太早了一點。
其次,童文又提到馬總統上任三年,「台灣對大陸投資大幅增加為324億美元,佔1988至2007年累計649億美元的百分之49。」如果是別人引用此一數據,得到此一結論或許我們還可以看看就算了,但是童教授長期進行兩岸的研究,難道不知道台商在大陸投資金額總金額的649億美元是被嚴重低估的數據嗎?如果我們說台商在大陸真實的投資金額是上述數據的二到三倍,相信童教授應該也不會反對吧!
另一方面,雖然去年台商對大陸投資大幅增加,但是重要的是,去年我們國內的民間投資同樣的也大幅成長百分之35.2,這幾乎已經是國內四十年來的最高記錄。也就是說,ECFA讓台商在兩岸的投資同時增加,而在台灣增加投資可以提高所得與就業,對大陸投資增加則可以創造台灣對大陸的出口,這種兩岸對等的投資其實也就是我們所預期的。這也符合馬總統在推動ECFA時的目標:「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
就長遠來看,因為自去年東協十加六都簽署完成之後,東亞經濟快速整合的趨勢已經更為明顯,因此台灣當然也應該要更積極的設法融入東亞經濟體系之鬥。而兩岸簽署ECFA只是讓台灣融入東亞經濟體系的第一步,未來台灣要做的是繼續積極的與其他國家進行FTA的協商,甚至協商參與多邊的經貿組織,因為只有充分的融入東亞經濟體系之中,才有可能讓台灣的企業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企業競爭。
然而,當台灣想要與其他國家洽商FTA時,一方面我們想要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需要相當程度的開放國內市場。因此,如何進行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這是政府部門與國內企業必需當務之急的去積極面對與推動的。另一方面,國人也應該要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未來開放可能帶來的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