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准加入WTO對中國大陸而言,將是憂喜參半。喜的是WTO強調確保國際貿易儘可能「無障礙地、可預測地、自由地」進行,因此首先會為大陸民眾帶來更多的機會接觸國際產品及服務;其次,各種先進、價廉物美的商品及管理知識將引入,促使中國大陸產業升級;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可透過WTO提供的貿易糾紛解決機制來排解與他會員國的貿易紛爭。
當中國大陸加入WTO享受上述好處的同時,也須付出相對的代價,亦即所謂「入會的副作用」。中國大陸入會所遭受之衝擊首先反映在關稅的減少、個別產業競爭加劇以及失業人口可能遽增等三個面向上。
就個別產業部分,除了農業、汽車工業等產業將面臨重大衝擊外,金融、保險、資訊、電信、航空運輸等知識密集與資本密集的服務業在中國大陸長期受到政府及法規的保護,國際競爭力尚處養成階段,故在入會後將面臨外國廠商強大的競爭壓力。
以一九九五年服務業占世界各國國民生產總額的比率來評析,美國為百分之六十八點八,日本為百分之五十六點五,韓國、菲律賓及泰國都超過百分之四十。而中國大陸在一九九九年也才只有百分之三十三,不僅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甚至低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水準。
若由中國大陸服務貿易結構加以分析,加入WTO後,除屬傳統性產業的海運服務、勞務出口、旅遊等行業尚具競爭力外,屬知識與資本密集之產業,如金融、保險、資訊、電信、航空運輸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尚須加強。
此外,服務業之相關法規仍不夠健全,使中國大陸加入WTO處於不利之地位,例如電信、銀行、保險、旅遊、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不是尚處研擬階段就是不符國際慣例,或限制外國廠商以利本土企業,另法規不足也將國內市場難以規範市場秩序,且不利於國內企業與挾帶龐大資本之外資企業進行公平競爭。凡此種種均屬法律規範不足或不公之處,為符合WTO要求對所有會員國施以「國民待遇」,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勢必須重新調整。
是以,在享受加入WTO後因自由貿易所帶來之益處的同時,中國大陸也不應忽視其對國內產業所造成的衝擊,尤其是服務業。因此,在未來六個月加入WTO的準備期間內,中國大陸應思慮法規之調整及如何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以為因應。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評論刊登於90.7.11台灣新生報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