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基本工資是否調漲,引發不同看法。勞動經濟學,包含個體勞動經濟學和總體勞動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家一般而言較重視微觀,他們注重各種勞工政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總體勞動經濟學者較重視宏觀,他們不只看各種勞工政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也同時會兼顧這些政策對人力提升、進出口、物價和經濟成長的整體影響。
而目前勞委會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中,所聘任的勞動經濟學家,只有個體勞動經濟學者。由個體勞動學者組成的委員會所形成的共識,很難會是所有勞動經濟學家的共識。我認為,勞委會在聘任經濟學者組成委員會時,應有一些總體勞動經濟學者,以免政策的擬定過程,失之偏頗,可能忽略對整體經濟的影響。
而總體勞動經濟學者,一般而言,不認為目前是調漲基本工資的好時機。理由是,今年台灣不但物價上漲,而且景氣不好,景氣為空前的連九個月藍燈。這種情況雖然不能號稱為「停滯性膨脹」,但卻有幾分相似性。景氣不好時,全民受害。而物價上漲時,也是全民受害,因為不只是拿基本工資的人受害,那些拿二萬多薪資者以及所有其他拿不同薪資者也是受害者,他的實質薪資都會因而縮水了。因此,物價上漲如果是調整基本工資的理由,也應該是調漲二萬多薪資者和其它公民營受僱人員薪資的理由。勞委會目前的想法,似乎只照顧某些受僱階級,而忽略其他大部分的受僱階級。這樣的思維,似乎不應該出現在勞委會和聘任學者的心態中。
持平而論,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所造成的衝擊,遠比行政院當初所預期的衝擊還嚴峻。今年初以來,台灣的公、私部門投資皆下降很多,下降幅度是過去幾年所少見的。因此,如何提升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實為刻不容緩之事。投資增加了,勞動需求就會變強,受僱者的薪水自然會提高。對於投資的提升,政府應該要帶頭加強。歷史是一面鏡子。在一九七○年代初發生石油危機時,蔣經國主政的行政院,曾大刀闊斧地實施十大公共建設,以擴大內需,成效不錯。此次的金融危機,比四十年前石油危機的衝擊更大,因此政府必須採取更強的手段。建議行政院把未來十年將執行的公共投資,至少選擇五至十項,提早執行,以擴大內需。
然而就我的了解,政府目前的各種制度,為了防弊,常常綁手綁腳,以致於許多公共工程發包不出去。建議行政院此時要大刀闊斧,並與審計部協調,以簡化鬆綁公共工程執行的手續。政府的公共投資,常常是一種示範效果,它可以帶動許多關聯性的投資,在國外的台商也會增加在台投資。尤其是,如果外勞的薪資能與基本工資脫勾,在中國大陸的台商也會加碼在台投資。當各種投資增加,失業率自然會下降,薪水也就會跟著增加。受僱者當然也就不用在意是否每天的薪水,多一顆或少一顆滷蛋了。
(本文刊載於2012年9月20日中國時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