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變化有時如天氣,難以捉摸,經建會於月底如期公布今年三月份景氣對策燈號,結果再次呈現「黃藍燈」。這也是繼去年九月以來連續第七個月維持黃藍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由上個月的二十分減為十八分;且第一季GDP成長率僅1.54%,遠不及原先預測值的一半。觀諸台灣首季的經濟表現,僅就業、物價符合預期,其餘內外需指標多數偏冷,與原預估成長目標有很大落差,凸顯台灣經濟尚缺實質、有力政策推動。這情景讓人不禁想起去年連十藍、經濟成長九度調降的慘狀,最終以1.16%成了「保一總隊」。
而本月中的報導亦指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2013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上季成長7.7%,是二十年來首度連續四個季度成長增幅低於8%,是否意謂中國成長將趨緩?兩岸景氣雖然同時降溫,但原因卻迴異,解讀亦不同,茲分析如下。
就台灣而論,因去年基期較低緣故,年初很多國內外研究機構紛紛調升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經建會也設定今年經建目標為經濟成長率三.八%;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甚至提出年底前要讓經濟出現「黃金交叉」,即經濟成長率達4%以上,失業率降到4%以下。看似言猶在耳,但老天卻不賞臉。仔細探究台灣景氣成長遲緩的原因,不外是歐元區持續衰退、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南北韓衝突、賽普勒斯危機加上日圓貶值及中國經濟回溫態勢暫停等因素而影響出口的擴增。據統計,台灣地區今年首季出口金額726.4億美元,年增率僅2.4%,與原預估目標4.71%有近一半的差距。而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亦不如預期,凸顯民間消費動能仍不足,意涵消費信心仍未完全恢復,因而經濟有點「悶」。台灣經濟對外依存度高,成長動力源於出口,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近七成,影響程度可見一般,由目前表現觀之,今年要「保三」應有機會,但要「達四」恐有隱憂。筆者以為,台灣要走出「悶」經濟、突破困境,除了內部制度的改革外,應結合中國大陸經濟優勢,加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談判,兩岸共同參與區域整合。
而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未如預期的可能原因,包括:1.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後,生產率與以往相比是有所下降,無法維持高速成長。2.中國由出口轉向內需消費及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雙引擎,尚未完全發揮作用;原因在於中國的民間消費仍處於成長期,人民儲蓄率高達30%,若能持續端出刺激消費的政策,則其消費力道將相當可觀。3.再者是中日關係的緊張,影響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但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歷經第一季疲弱經濟表現後,將會加強並落實後續的刺激景氣方案,GDP可望從第二季起逐季攀高。另外,習李接班後所推動的新經濟方案,主力於基礎建設。據統計,中國自2004年投入基礎建設的金額持續上升,2012年高達人民幣8兆元,尤其是在鐵路、公路等交通建設上的投資,更是近年刺激中國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助燃劑,其成長效益將逐漸呈現。
綜言之,中國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今後若能注意防範經濟風險、依即有規畫循序漸進,應能持續成長;而兩岸若能加強經貿合作,必能互蒙其利,一起成長。
(本文精簡版刊載於2013年5月6日 旺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