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4)暑我人在英國,住在倫敦眼(London eye)不遠處,但仍時刻關切遠在東方的家鄉訊息。看到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和訊網)7月21日報導的一篇文章「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有多嚴重 不容用指尖輕碰」,泛起我心中所思,想要來談談我對
兩岸房地產發展趨勢的看法。
文中提到:「一些分析師稱中國
房價十年時間持續突出上漲“史無前例”,甚至是“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這是真的嗎?」,當下我的第一時點反應是:「當然」。但是,該文章並不支持「房價上漲越多,泡沫破裂也越嚴重」的觀點,其以「宏觀渠道」與「金融傳導」的對峙分析,認為
美國在次貸危機期間,金融體系的傳導先於宏觀影響;而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傳導機制與美國不同,在中國,宏觀渠道較金融傳導為重要,因此不致泡沫化嚴重。
然而,資產泡沫跡象是有其脈絡軌跡可循的,股市如此、房市亦然。猶記得中國內地股市狂「犇」的那段日子,自2005年指數突破牛熊分界點後,群眾心裡的herding effect(羊群行為效應),讓股指一路攀升。時至2007年中,泡沫警訊泛起,葛林斯班、周小川、李嘉誠…等多位國際知名金融大師,同時間以已然超高的本益比(市盈率)多所呼籲中國股市即將泡沫化的預警,但由於中國內地人多、不懂金融常識的群眾又多,泡沫化當頭仍一昧於股海下注,助長多頭牛勢續攻。排隊搶開戶(甚至代客搶號子座位)的景象讓人印象深刻,後知後覺,乃至不知不覺的尾從股民,像極了17世紀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潮」(Dutch Tulip Mania),結果是一堆的無辜民眾,股票變廢紙,10月16日「滬指」自6124點,腰斬再腰斬,即便2008年奧運盛市,也未能撐盤。
民眾的「資金池」是需要有一定的噴洩出口的,市場敏銳度高的投資客,風向一轉,房市操作去也,房市就成了民眾投資接續的狂熱標的;且拜中國經濟急速起飛之賜,即便在高成本的高利環境下,財富投機心態的金錢遊戲,打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房價推升,像極日本及
台灣在1985~1989年間的房價飆升泡沫情境,狂潮當下,任誰都難料,房價後市會那般急轉直下。
雖然,政府打房會砸到自身財政稅收的腳,但平撫民怨,打房措施在所難免,2013年「國五條」的祭出就是典例。然而,市場供需是夾雜著非常多的雜訊(noise)的,知情交易者(informed trader)吃定了「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當房價灌頂,泡沫油升,市場敏銳度高的投資客便捷足先「溜」,留下的將會是一群群犧牲在被泡沫灌頂的庶民。
2013年10月,經濟學諾貝爾獎奪冠的三位被譽為「資產市場敏銳度高」(Trendspoting in the asset market)的得獎主,之一的席勒(Shiller)是三位唯一對房市資產著墨較深的金融專家。2012年受邀到台灣,於「菁英論壇」的一場演講盛會中,席勒大談亞洲國家多所城市(兩岸皆然)房價已然嚴重泡沫的即將泡沫化警訊。同樣的自去年初開始,我在台灣多次產官學的受邀演講中,也以台灣這數年來的房價激漲已界「屋頂價」為論述,預警尚不自覺者。
兩岸情境多所雷同,所有房市泡沫評量指標:「房價薪資(所得)比、房價租金比、房貸占GDP比、房價GDP漲幅比、開工率銷售率比、房價短期漲幅率、投資性需求率、空屋率…」,乃至從「供需失衡論、財富投機說、景氣循環學」等論述基礎,多呼應著此間泡沫化警訊,無一不徵兆顯露。
為平撫民怨,打房措施在所難免,台灣2011年的「奢侈稅」、大陸2013年的「國五條」都是典例。市長大選在即,住宅政策仍多以照顧庶民的「打房措施」或「公營住宅」等
居住正義角度出發,但近數年來多項打房政策的祭出,其落期效應已悄悄展現,民眾不可不察。
此刻,自住需求者,或可暫緩,等待真正買方市場的來臨,或先擇小屋未來換大,細心擇選,守住荷包;投資套利者,此時此刻,切勿躁進,若遊資在手,不妨進行國際資產配置之思考,投資目前投報尤高、資訊透明、法律保障、物管成熟…的英國倫敦及日本東京等國際城市。
(本文刊載於卓越雜誌9月號341期)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