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開始施政之後,為了降低中國大陸對
台灣的影響,高調打出了「新南向政策」。然而
兩岸的貿易並未因此縮減,即使大陸對外出口接連三季都在衰退,5月到9月台灣對大陸香港的出口卻僅減少了0.58%。
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對陸港的出口,近15年來一直是台灣經濟的主要支柱。15年前台灣對陸港的出超是90億美元,去年是658億美元,相當於GDP的八分之一。這麼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和人民幣兌換台幣的匯率息息相關,但是台灣到目前為止,竟然沒有人民幣匯率政策!
央行向來喜歡操作美元兌換台幣的匯率,即使是面對
美國的點名警告,央行始終以穩定金融為名,大肆操縱美元匯率,藉口是可以增加對美出口的
競爭力。可是,15年前台灣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的22%,現在卻只已降到12%,出超也從90億美元萎縮到50億美元,只貢獻了GDP的千分之一。
去年台灣對陸港的1千1百億美元的出口,幾乎占了台灣總出口的40%,不管你的意識形態是什麼,都必須認真看待這個事實。國際貿易有其深遠的經濟及社會背景,沒有任何國家有辦法隨時增加對某地的出口,以取代對另一個地方的出口。台灣也絕無可能迅速增加對東協的出口,以取代對陸港出口的依賴,所以台灣需要一個長遠的人民幣匯率政策,來保障這顆國民經濟的大樹。
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統計,目前人民幣交易支付總額居世界第五位,約達4千6百億美元,台灣使用了其中的134億,約當900億人民幣。而目前台灣央行持有的人民幣準備,在美元、歐元及日圓之後,略高於英鎊的2%占比,不超過600億人民幣。
全球各國央行準備資產總值約為11兆美元,其中六成為美元,二成八為歐元,英鎊及日圓約各占4%。目前人民幣比重不到0.5%,但是在2016年10月1日後,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會中的特別提款權(SDR),將上升到僅次於美元及歐元的10.9%,所以已經有將近70個央行持有人民幣資產,全球央行的人民幣準備可望在五年內達到5千億美元以上。
台灣的外匯存底中,美元占七成的原因,不是因為對美國貿易總額特別大,而是因為美國市場可以提供龐大的各種資產,提供央行作為長期儲蓄之用。但是,央行也使用大量的美元現金資產,在台灣進行對美元匯率的調節。那麼面對兩岸間鉅大的貿易金額,在人民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貿易支付貨幣時,央行為何不儲備足夠的人民幣來調節人民幣兌台幣的匯率呢?
以目前對大陸的1千1百億美元出口金額來說,央行最少應該將人民幣外匯存底增加到2千億,也就是等值於3百億美元的規模。以其中的5百億人民幣,作為經常性調節人民幣匯率的籌碼,出口廠商收到人民幣貨款後,有了央行的人民幣資產作為後盾,可以緩和匯兌損失。
最近一年以來,人民幣對台幣貶值了10%,不僅損害台灣對陸港的出口貿易條件,也危害大量在境外(OBU)已及境內人民幣帳戶中的人民幣存款。央行如果建立了完善的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就可以及時適當的因應人民幣對台幣貶值的風險。
央行的人民幣匯率政策,遠比「新南向政策」的貿易目標重要,因為對東協的貿易一定要用美元,而東協國際美元外債普遍偏高,美元貶值時東協國家貨幣升值幅度會比台幣還大,所以對東協的貿易不需要調節美元匯率去護航,東協各國的購買力增加速度遠遠趕不上大陸和香港反而是最大的阻力。
一個穩定而有力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可以確保台灣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可以依靠對陸港的貿易出超,維持基本的國民經濟發展。如果不這麼做,有一天人民幣重貶之時,如果台幣只知道傻傻的盯緊美元,台灣會因此出現負的
經濟成長。
央行必須儘快改變以美元為單軌匯率政策,升級成美元與人民幣並行的雙軌機制,因為混合且分散的匯率調節做法,操作起來靈活度更高而且風險也較低。而認真面對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的現實,以及台商在兩岸為台灣貢獻的龐大貿易利益,才是新政府救經濟應有的務實態度!
(本文刊於2016年10月20日旺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