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延燒至今,人民幣匯率也自4月11日的6.2654一路走貶。7月2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失守6.8元關口,7月31日中間價續貶至6.8293,創2017年5月31日以來新低。若從2015年「811匯改」人民幣重貶算起,近3年來,已貶值逾9%,新台幣則貶值12%。此外,6月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0.64%至126.43,該月的人民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則降0.47%至123.94,皆顯示人民幣下跌趨勢顯著。有論者認為「7」是大陸人行底限,亦有論者認為人民幣「破7」機率極高。既然走貶及波動加劇看似難以避免,那麼,嚴防人民幣跌跌不休所引發的金融風險應是刻不容緩。至於對台造成的金融風險為何,舉其大者有如下四點:
一、影響金融市場秩序穩定:2015年8月11日人行因調整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結果在當日跌1.86%,連3個交易日共跌3%。影響所及全球股市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向下大幅修正、陸股及台股分別在10個交易日內跌逾10%及8%,往事歷歷。未來人民幣若續貶,必然引發資金外逃,導致資金大舉撤離新興市場,勢必會造成
台灣股匯債市劇烈震盪,進而衝擊金融市場穩定。
二、外匯存底資產價值縮水:人民幣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在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圓和英鎊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中,人民幣的權重為10.92%,僅次於美元和歐元,被視為是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重大進展。人民幣加入SDR讓愈來愈多國家願意在外匯存底中持有人民幣資產。截至2017年第3季,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存底的占比穩步上升至1.12%,規模來到1079.4億美元。而台灣央行在彭總裁任內已增加人民幣作為外匯存底的儲備,人民幣走貶,自然影響其價值。
三、不利人民幣存款:國銀自2013年2月6日正式啟動DBU(國內外匯指定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及國銀大推人民幣優利定存專案的因素下,無論是國銀人民幣存款餘額、人民幣貼現及放款餘額和人民幣匯款總額業務一直維持在相當高的水位。截至今年6月底止,國銀人民幣存款水位為3112.5億元。人民幣貶值會讓眾多企業及民眾產生龐大匯損及資產縮水。
四、不利與人民幣有關的金融商品:如人民幣保單、人民幣ETF、寶島債、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等,可能因人民幣貶值造成價格下跌,投資人虧損,甚至可能引發投資糾紛。
相較於人民幣的貶值,美元則可能因聯準會(Fed)履行升息循環政策、資金湧向
美國而走強。民眾或可部分轉存美元以分散風險,亦可適度利用美元指數ETF或人民幣相關期貨、選擇權商品進階避險。
(本文刊於2018年8月3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