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薪長工時」改善了嗎?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2017年
台灣年總工時平均2035小時,和OECD國家相較,僅次於墨西哥與哥斯大黎加,比2016年還多了1小時。另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調查則顯示,有三成青年藝文工作者年收入不到25萬元,和目前的
基本工資月薪22K比,竟然還更低。
於是立委、文化部紛紛提案,欲透過修法保障藝文工作者的收入;勞動部也積極擬定《最低工資法(草案)》,以維護
勞工權益。只是之前蔡總統不是說,修「
一例一休」就是要治沉痾,但「一例一休」已經改了兩次,為何問題依然存在,還要靠制訂新法,來解決陳年舊疾?
有人認為是加班黑數太多,雇主沒有恪遵法令,因此需要更嚴格的規定加以約束;也有人表示由於勞動生產力節節攀升,卻未能反映在薪資報酬上,所以要用位階更高的律法取代行政命令。但事實是馬政府實現每週40工時後,近兩年更縝密的工時修訂,並未產生具體的縮工時成效;而一條鞭式的調漲最低工資,亦無法反應各行業在獲利上的差異。可見以法制救低薪、過勞,不僅力有未逮,甚至沒有對症下藥。
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人和企業都會逐水草而居。法令要求多的地方,通常較不受投資者的青睞,若影響就業成長,如何帶動加薪、改善勞動條件?就像韓國的蔚山(Ulsan),這個以現代重工起家的城市,2007年時還是南韓最富裕的城市。但近幾年
競爭力受到威脅,現代於是將生產基地外移,讓蔚山頓時成了「鐵鏽帶」,工作難尋迫使青年陷入困境。反觀台灣,這不也是高雄的寫照,否則怎有北漂青年的產生?
面對挑戰,政府的責任除了提供民眾基本保障外,更須積極應變。以藝文工作者來說,現雖已不復往日光彩,特別是大陸影視、文創產業崛起後,人才西進,在資本動能不足的情況下,勉力維生。為免年輕的藝術家及演員因之而澆熄熱情,政府除可透過補助提供社會保險,以保障生活所需外。更應積極打造「活水」,建置人才媒合平台,避免人浮於事,同時組國家隊向外行銷,擦亮台灣的品牌價值,方能扭轉現況。
然而身處數位經濟時代,景氣變動的頻率與幅度日益難測,尤其
美中貿易戰開打,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更高,若未預留協商空間給勞資雙方,雇主易因缺乏彈性調整機制,提早走上裁員一途。
好比「無薪假」,過去經常予人負面印象,不僅放假的企業恐遭抽銀根,或供應商斷貨,員工也人心惶惶。但回過頭想,若能經勞資協商,讓企業藉著降低人事支出而保有元氣,勞工仍有收入度小月,未嘗不是另一種選擇。因此近日汽車大廠國瑞,透過馬政府建立的協商、通報制度,雖仍引發各界關切,卻也讓我們提早注意到景氣循環變化,有利降低對未來的衝擊。
學法律的蔡總統,雖是經貿談判專家,但習以修法作為政策推動基礎。競選時所提六大勞動政見,不論是縮工時、扭轉低薪、增加就業,抑或保護過勞、職災、非典型勞動,甚至建立公平的集體勞資關係,都是用制訂規章為達成手段。殊不知限縮的經營空間,等同排拒企業進行投資或轉型升級,無疑將製造更多的西漂、南漂青年,讓台灣變的又老又窮。
親愛的蔡總統,提醒您咱們社會的問題,不在法律不夠多。
(本文曾刊載於2018年10月23日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