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2012年台灣大學校門。)
「勞動服務」在中小學行之有年,而在高職也有實習的課程,至於大學則有校外實習、社會實踐等相關課程,顯然的,教育不能僅關在象牙塔裡,必須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與社會互動,關懷社會、服務社會。
近年來,服務學習的熱潮在各級校園中開展,不僅學校努力推動,政府亦大力推廣。如教育部國教署為鼓勵地方政府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服務學習,透過多元發想結合新課綱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落實「自發、互動、共好」理念,特別訂定補助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計畫,而各地方政府均已列入年度教育工作計畫。
服務學習與傳統的勞動服務及社會服務最大不同在其有服務也有學習,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將服務學習定義為:「服務學習是以課程為基礎的社區服務,它統合了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活動,這種服務必須是配合學科或課程而安排,有清楚敘述的學習目標,有一段時間內持續地探討社區真正需要,經由定期安排的心得報告或批判反思活動,達成學習的目的。」
美國主要的服務學習組織校園聯盟定義服務學習是一種哲學、一種教學法、也是一種方案。服務學習是一種哲學,是一種強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間的「互惠」的哲學;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它是扎根在「經驗」中,而「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它也扎根在以「反思」為中心所設計的學習過程中;服務學習是一種方案,它強調任務的達成是在於能結合學習目標、反思與批判分析,使服務能滿足人類及社區的需要。
而國教署也指出,服務學習可以發展學生正向自我概念,培養反思與批判思考能力, 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探索者,並增進學生社會關懷、社會參與及利社會行為的能力。然而,雖然在學理上,服務學習有其崇高的理想,政府也大力的推動與推廣,但在實質上卻受到學生的抵制或甚至於落入為升學而服務的窘境。
以大學為例,現在幾乎每個大專校院都有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且有部分學校還將其作為畢業的必要門檻,但觀其內涵,卻大多要求學生負責打掃、打雜、強迫當義工,且為零學分。在許多學生的網站上,學生服務學習經常被大學生當作第一位要在校園裡掃除的垃圾課程,至於在中小學的實施也不盡理想。
最近金車基金會針對高中及大專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服務學習的類型,以從事環境清潔高達六成五,而教育輔導與弱勢服務都未達三成;至於服務的目的,超過一半的學生因學校規定而服務學習,三成五為了升學加分,為了增加人生經歷或追求自己興趣都約有三成。
與過去調查相比,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比率增加,但仍有許多學生興趣缺缺、排斥,甚至僅因升學要加分而參與,這與服務學習的原意差距甚遠,而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現在的年輕一代,「爸寶」「媽寶」居多,平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接受別人的服務多,幫助別人少,哪來服務的精神;其次學生是對服務學習是為學習而服務,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間是互惠的原意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另外是服務學習的內涵並未能好好的設計,尤其在大專校院未能與專業結合。
服務學習的推動造成青少年價值觀的混亂,父母、師長、社會都是重要的導正推手,希望學校多點鼓勵和多樣安排,幫助青少年找到成就感,也讓
台灣再度成為富而好禮,互助諧和的社會。
(本文已刊登於2018.12.26人間福報第8版教育藝文「人間百年筆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