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以來,相應於總統候選人的卡位之爭,各種名目的方案措施突然應景式地大量湧出,這其中包括有鼓勵生育的津貼補助、贊助家庭保母的托育費用、提高老農津貼的補助金額、推動長期照顧的十年計畫、擴大單親的培力計畫以及思謀建構國民年金制度等,並且聚焦於「大溫暖、大投資」的願景藍圖上,誠然,這些的應急做法是有其某種的正當性,但是,還原回到選舉福利支票症候群的論述議題上,理當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
走過當代台灣地區的社會變遷,包括政治、經濟、社會與人文等等的觀察界面,均已展現出不同的圖貌樣態,特別是之於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以及文化殊異化所交互形成諸多發展的迷思與弔詭,像是:雖然政黨輪替可以用來意指另一個新民主發展階段的來臨,但是,輪替的結果卻不盡然有其相與對應的民主素養;而所謂經濟成長的發展果實,卻反而進一步地深化既有的社會階層化關係,以致於形成富者愈富與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連帶地,該種累積性優勢與劣勢的相互拉拔,更是讓社會的多元化加注了更多的雜質元素,而這也使得移民的台灣社會可能會出現從族群撕裂到種族對立的發展危機。準此,掉落在民主進步、經濟繁榮與社會開放的生存格局裡,過於打拚與畏懼不安的我們總是缺少一份對於自我、家庭、社會與國家的深切反省,特別是直指市民社會之「公共性」(publicness)如何建構成熟與有效運作的基本提問。
誠然,對於層出不窮的政策宣示與服務措施,雖然是引來了綁樁與籠絡之嫌,但是,扣緊現有的民主政治體制,政黨輪替的意義只是用以展現各自粗暴式的施政格調,而無助益於責任政治、監督政治與制衡政治的穩健運作,甚至於以民粹之名逕行加碼式的選舉支票競價;連帶地,一般民眾要不是以嘻笑等著看好戲的心情來看待這些無厘頭的方案措施,便是因為自求多福的駝鳥心態而無法形成某種的集體約束力量,就此而言,鼓勵生育並且提供保母費用補貼的方案計劃,缺乏的是對於不婚、不生、不養之結構性條件的理性思辯;而所謂年金保險與長期照顧所牽涉到的財務風險管理,亦欠缺從個人移轉、世代移轉到社會移轉的觀念倡導,以致於所窺見到的都是到處灑錢的搶短線做法。準此,檢視這些以民為要的權宜措施,自當是要以引領社會的良性變遷為準,而非是激發出更多包括性別的、年齡的、職業的、地域的以及資財的等等二分式的族群對立!!
總之,「你要什麼,爸爸買給你!?」不應該成為荒謬式的選舉語言,至於,關於選舉福利支票症候群而來的人文思索則是包括有:解讀政務、政績與政見彼此之間的巧妙結合?各個專業團體如何針對這些即興式的方案計劃以提出另類思考的觀念教育?如何讓個體、集體與整體的人身福祉有其結構性的探究,而不致於淪為枝微末節的漫天加價?以及如何呼應當前羸弱的經濟表現、負向的國家展望、赤字預算與福利擴張的財政危機、景氣蕭條與失業貧困的風險事故、家庭資產與可支配所得的貧富差距、醫療安養的經濟不安全、非典型家庭的殊異性以及高齡少子化的變遷需求,藉以突顯出一種『不可行性』的論述思考!!
準此,無論是眼前的政績產出還是未來的政見利多,究竟國人可以凝聚出何種的福利倫理,簡要地說就是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對應關係為何?而推動這些福利措施的同時,我們願意接受什麼樣的機制安排,最直接的提問便是我們願意負擔多少的稅額或是了解所需背負的財政赤字?以及我們如何在民主政治運作機制底下建構彼此間相互信任的共同關係?終極而言,一個兼具反思能力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如何可能以及是否已然有效運作!?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