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lickr.com,頭家國民小學教務處。)
報載行政院青輔會預計針對15-30歲的青年,推出含蓋藝術文史、在地生活、生態冒險、原民部落以及節慶祭典等等共計103項深度旅遊學習的主題活動,藉此讓沒錢出國的國內外青年,可以用低廉價格逛監獄、吃牢飯、和原住民獵人上山打獵、搭海巡署海巡船以及與學者一起到東沙探索海洋生態,在邊玩邊學之餘還能夠體驗到不同風貌的台灣之美。
誠然,「遊學台灣」活動(Trekking Taiwan & Creative Tour)的宗旨在於接續學生寒暑大假的時間空檔,一方面用以消極性地打發空閒時間;再者,則是從各種主題的營隊活動裡,讓這一群新生世代有機會可以體驗到遠遠超出個人日常生活世界的各種人身經驗,因此,「可遇不可求」的難得機會,點明出來該項的「遊學台灣」活動方案的確是隱含著拓展年輕族群視野胸襟的積極意涵,只是,活動之前、過程當中以及活動結束之後各種相與因應的配套措施,理應有它回歸到需求評估、過程評估、效益評估以及結果評估等等的基本提問;連帶地,「遊學台灣」的方案活動亦對照出現行體制內學習與教育方式某種制度運作僵化甚或是機制失靈的根本檢討!?
基本上,對於「遊學台灣」活動策劃的論述真義,不全然只是停留在活動的多樣性以及新鮮的好奇性,即便這些的活動方案的規劃設計有其貼近學生族群心智年齡的促銷目的,但是,如何藉由各種主題活動的參與以期能夠達到休閒教育、體驗學習、觀念充權、生活探索與行為模式的改變效果,而這一點是需要績效管理的評估機制,畢竟,參與、學習、認知、改變以及持續性理當有它內在一致的貫通意義,否則,淪為吃、喝、玩、樂與shopping mall之際,斷然失去與知識經濟和人生成長相互接軌的鑲嵌意義。準此,標舉『再認識』、『再發現』、『再感動』與『再創造』等核心概念的「遊學台灣」,需要建構一套相對客觀、透明的觀測指標;連帶地,對於委外辦理的民間團體所應建制的權責權關係和監督機制以及與更進一步主動學習相與關聯的誘因條件,在在都是需要進一步的釐清。
其次,「遊學台灣」本身有它扣緊本土的在地化意義,但是,窮鄉僻壤抑或是偏遠山區的遊學之旅,理當也要對於經濟弱勢學生同時提供繁華都會之旅的生活體驗;至於,如何使遊學台灣、遊學台北到遊學世界,產生創造性的轉化作用,而這種世界觀的塑立與養成,更應該是薪傳給新生世代的重要資產,就此而言,僅以監獄主題活動為例,在啖食勞飯之餘,也需綜融文資維護、法治教育、牢獄文化、監禁自由、藝術行動等等的知識涵養和觀念啟迪,也就是說,主題活動的遊學之旅應該要有架接在年輕族群心靈結構與創意想像的重新建構上!!
至於,落實在工具層次裡,關於主題活動的前置作業是否準備妥當,藉此讓參與的學員能夠體察並充分了解活動本身的多重意義,畢竟,回到現實世界裡諸如採龍眼、挖牡礪、種稻子、掘竹筍、採茶、製鹽、嚐百草、登高山、探古道、賞鯨豚、尋海龜、夜訪貓頭鷹、溯山溪、划獨木舟、獵人上山、乘坐竹筏、農耕生活以及參加節慶活動,都是一種再尋常不過的生活樣態,就此而言,關於主題活動遊學之旅的積極意涵,乃是在於讓這一群被過度保護的未來接班人,得以務實、真實且踏實地相迎未來各種的人生挑戰!?
總之,「遊學台灣」的活動構思有它存在的正當性,但是,不應該淪為某種的噱頭行銷或觀念誤導,特別是活動進行當中所想傳達的教化意義,應該要有整體的配套措施,藉此避免讓這些行動體驗性質的學習教育方案不致於被窄化成為某種消磨性質的團康活動!?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