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 Omicron變種病毒及物價上漲襲擊全球,現在全球經濟是否進入新一輪的通膨,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就很難有清楚的回答。很多人在討論通膨時都是依感覺在敘述。雖然市場對通膨定義還是有一定的共識,可以去判斷。但我們還是有必要將那些不清楚的地方說個明白,這樣才能有嚴謹性,論證才有說服力。
通膨暫時性講法有問題
首先,通膨是暫時性的嗎?聯準會主席鮑爾 (Powell)從五月就一直說通膨是暫時性,這個說法一般的理解就是通膨只有一陣子,之後會回落。暫時性,相對的講法就是永久性或持續性?可是就語意來講,如果是永久就永不下降。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持續性,就會持續一陣子,終究會下來,那就是暫時性,兩者好像又一樣。但是持續性、暫時性兩者還是表達不同的意象。所以這樣的講法都有問題。
我們來看一般通膨的講法為:「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更進一步可能會說:「如果很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但卻是一次調升後,就停下來,這不算是通膨」。「如果漲幅不大,或漲一次即停,也都不能稱為通膨」。所以教科書比較完整的定義就是:「全面性商品的價格在某一段時間內,以相當的幅度,一波波、持續性的上漲,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困擾,這就是所謂的通膨」。但是沒有大小、時間多久的定義,還是會產生混淆。
用數字才可嚴謹表達
而且多數情況下,一般零售或餐廳價格,物價只升不降,上去後下不來,這是「物價的僵固性」。容易有上上下降的是大盤商的市場、能源開採或農作物受季節影響,這些供需不穩定的,價格就可以波動。價格上去後,常有下來的情形。
所以要如何準確性的說明通膨?應該用數據來做比較嚴謹的定義。物價指數的編制及計算來衡量全面性的物價變動就因應而生。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來說明物價變動。舉例來講,2020 年的物價指數為 105,而 2019 年為 100,則我們可以說 2020的通膨率=[(105-100)/100]*100% = 5%
最常見的物價指數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寫為 CPI),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的物價變動指標。所有的商品又會被分成幾個主要的類別,在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每個類別都會被賦予一個權數,權數的意義是該類別商品在該國消費上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說 CPI 是計算多種商品與服務零售價格的加權平均值。
而權數會經常修正,以使它們與現實情況相符。國際通用做法編製定基價格指數序列時,將對比基期固定在2000年。之後按照「每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的原則,每五年進行一次基期輪換,從而準確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物價的實際變動。
物價指數有多種
通常不同國家的CPI,其組成類別都大同小異,因為大家能買的東西都差不多,可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消費習慣不同,消費產品的重要性也就不同,各類別的權數可能就差異很大。可是對一個國家來講,籃子的內容基本上是固定,短時間內權重也是固定,因此我們還是可以用各個國家官方公布的 CPI 來探討國內通膨的問題,也可以跨國比較。
另外,央行關心的是核心物價指數(Core CPI),其為扣除掉對物價較為敏感的能源及食物,盼能精準表達央行可以影響的物價水準。而
美國聯準會也用核心個人支出(PCE)物價指數,其為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再扣除租金因子,因而更具代表性。
對生產者而言,他們關心在生產過程中,所需採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指數應主要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以此而編制的物價指數稱為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或躉售物價指數(WPI)。這項指標很受到市場重視。而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
2% CPI通膨率目標
自1990年代以來,2% CPI通膨率目標成為主要央行(如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日本央行BoJ)的共同準則。因為全球第一個正式訂定通膨率目標的國家紐西蘭來說,在1989年12月紐西蘭將通膨率目標訂在0%~2%,成功終結1970與1980年代的高通膨,從此成為主要央行仿效的對象,更讓通膨目標化蔚為風潮。一般也認為只要CPI觸及2%,央行就會進行抗通膨政策。長期下來,人民對政府也非常有信心。也就造就過去通膨消失的二十多年。
去年因為
新冠疫情肆虐,美國於8月27日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就率先宣布將原先「長期通膨率2%」目標,修改為追求「一段時間內平均通膨率2%」。但並沒有清楚的定義一段時間內平均到底是多久。
聯準會看走眼
今年以來,經濟復甦,需求大漲,加上斷鏈及塞港的問題,產生供給短缺。加上美聯準會之前再降到零利率及進行量化寬鬆,進行某種程度貨幣超發,物價變得有如脫韁野馬,難以控制。10月通膨率衝高至6.2%,創下三十年來新高,甚至截至10月為止的12個月平均上漲5%。說實在如果還講平均2%是可容忍,簡直是鬼話。
鮑爾在9月29日在歐洲央行(ECB)舉辦的遠距研討會表示,供應鏈瓶頸並未改善,著實令人「灰心」(frustrating),他預測這個情況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通膨居高不下的時間將比聯準會原本估計還久。11月30日鮑爾在聯邦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除表示,「持續高通膨」的風險升高,聯準會將考慮更快速的撤銷刺激經濟措施。他還說由於供應鏈緊繃以及貨物和
勞工短缺造成的高通膨是「暫時」現象該是「撤回」這個字眼的時候了。
過去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值得擔心的問題是:美國聯準會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物價在「自我實現」中螺旋上升,那麼通膨就越發嚴重啦,疫後經濟就很難回到正常。
(本文發表於2021年12月3日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