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副總統出席「107年度慶祝國際婦女節」開幕活動。)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發布2024年性別圖像報告,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及其結構性意涵,值得加以進一步的深究。
2024年的性別圖像首次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社會習俗性別指數」(Social Institutions and Gender Index,簡稱SIGI)納入評比標準,此一針對影響到婦女角色扮演之正式與非正式的法律、規範和習俗等社會制度,像是早婚、家庭責任、離婚、繼承權之『家庭中的歧視』;對女性之暴力、女性生殖器之割禮、生育自主權、失蹤婦女之『身體完整性的限制』;確保獲取土地資源、確保獲取非土地資源、確保獲取正規金融服務、工作場所權利的法律之『獲取生產和財務資源的限制』;以及公民權、行動自由、公民參與權、訴諸司法之『公民自由的限制』等領域指標,
台灣一地在衡量對於婦女歧視的指數分數,榮獲全球第6名、亞洲第1名,至於,行政院2023年所建立的台灣性別平等指數,與歐盟性別平等指數(GEI)相較,台灣的性平成績也是居於歐盟27個國家排名的第12名,可謂是成就斐然,只不過,亮麗表現的背後,卻是有其隙縫、貓膩的聯想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除卻與世界文明接軌的跨國性比較外,印照台灣一地的性平趨向,亦有其致力於性別圖像報告的變遷意涵,像是針對同性伴侶婚姻的部分,截至去年(2023年)為止,已經有超過2.5萬人完成登記,這其中女性近1.8萬人(69.87%),遠遠超過男性的7,748人,這也讓同婚及其多元成家的婚姻平權議題,直球對決於諸如生育配套措施、人工生殖法增修抑或代理孕母共識等社會性對話,如此一來,在這裡的論述針砭,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從異性到同性或跨性別的成年人性平成家範疇,而是從同一世代之於男女、伴侶的情愫範疇,據以延伸至懷孕生子或代孕產子之於代際之間的子嗣範疇,這部分又要如何在其大人本位、孩子本位及其社會本位之間,找到一個適切的衡平關係,畢竟,孕、產、生、養與教育的下一代,從起心動念到社會化過程的中、長期衝擊影響,這已然是超乎單一、片面和狹隘的我執主義。
至於,男性育嬰留職停薪津貼部分,雖然是創下了制度設計運作以來的歷年新高,但是,是否會出現以育嬰留停之名來遂行個人意圖目的之實的迷亂現象,進而深化了家庭私人領域既有的性別角色分工,抑或是加深了對於女性刻板印象的母職角色扮演,如此一來,從公共領域的勞動職場到私生活的父職或母職角色扮演,要如何破除性/別/性別背後所實有的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阻礙、社會性排除及其文化性歧視,這才是檢視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之於男女性別區隔化的癥結所在,而此一論理、說情的論述思維,如同對於公職人員的代議政治考察般,關注的重點也就不全然在於立法委員、縣市長抑或主管首長之於表象的生理性別人數比例,而是該項政治參與權的指標範疇,要如何從菁英婦女的秀異政治代表,一舉擴及到公私事務之於協商、共識與治理的性平對話,如此一來,要如何有效撼動從公領域到私人場域之於父系權控結構而來的性別宰制關係,這才是針砭所在。
總之,如常的性別圖像報告,不僅止於某種儀式感的宣示作用,而是性平權益的實質性受惠,要如何從外顯行為表徵及其內隱的認知基模,內外貫通於性平素養的應有公民德行,當代台灣一地在這部分的社會性進化,實有商榷、議論之處。
(本文曾刊登於113.01.30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