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戰略決定權不在候選人身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如果勝選,光環將不在當選人身上,而在主導者身上;二是總統府與候選人的政治考量與政治利益並不相同,因此必須先抓緊選戰主導權,避免主導權旁落。
問題是,主導者的政治利益,與國家利益有很大的距離,甚至矛盾。因為,進入聯合國,固然是全民期待,但如何達到目標,卻需要高度智慧。
首先,入聯能否成功,端視國際社會能否支持。即使不論中共的反對,我們也要先看看自己的籌碼有多少。陳總統此次出訪中美洲,允諾給予高額援助,仍不足以「買動」友邦的支持。美國則已高分貝批評這項舉動是一項「錯誤」,並且聯結台灣關係法,指入聯公投已悖離台灣關係法的和平處理兩岸關係精神。
就國際社會現實主義的考量來講,這種「硬碰硬」的作法有些不智,除了損耗國家資源,恐怕還賠上原有的國際空間。原本在道德上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其他國家,是否會因為台灣成為國際「麻煩製造者」而遲疑,甚或退卻,值得深思。尼加拉瓜不正是個例子。
其次,此種外交作為除了逼美國表態、迫使中共以更強硬的手段封鎖台灣外交空間外,看不出對促進參與國際事務、保護國家利益,有何效果。
「直線並不一定是最近的距離」,更何況是要敲鑼打鼓地進廟堂。與其告訴國際社會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倒不如問問台灣為國際社會貢獻了些什麼,值得各國支持。
第三,台灣內部對加入聯合國,早已是高度民意,舉辦公投的意義又何在?毋怪乎會出現「選戰策略」、「操弄選舉」的輿論。對「入聯」此種具有共識的議題,還須動用大筆國家資源進行公投,不僅浪費公帑,更讓人覺得有利用國家公器,為己謀利之意。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2007-08-30/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