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距離那麼近,雙邊貿易量這麼大,而一直作為兩岸雙邊貿易的結算貨幣-美元-的匯率波動又大,又不斷貶值,造成我國資產嚴重損失,增加企業風險。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兩岸之間的貿易是否有必要繼續使用第三貨幣美元作為結算貨幣。
二、人民幣近來的發展
「人民幣可以說已經是東南亞準區域型貨幣了,貿易結算會更加快和深化這一點。這一次的金融海嘯平息之後,人民幣恢復長期升值,這態勢會更明顯」。一名長期研究亞洲貨幣政策的我國官員如是說。我國央行總裁彭淮南也說:「台灣對人民幣的需求,將超過美元」。人民幣試圖走出國境的努力,已經一步一步在進行中,而其在亞洲的影響力也逐漸顯現:
場景一:近半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周邊國家簽訂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3年期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去(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央行簽署了1800億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今年又分別與香港金管局、馬來西亞央行、俄羅斯國家銀行、印尼央行、阿根廷央行簽署了分別為2000億、800億、200億、1000億、700億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今年四月8日,中國國務院會議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在這些城市的外貿活動可以用人民幣來結算,而不是像以前一定要用美元。今年5月18日,中共和巴西協商,中國大陸從巴西的進口可以用人民幣支付,同樣的,巴西從中國大陸的進口也可用巴西幣支付;今年6月3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指出,「不僅馬來西亞考慮用人民幣和林吉特(馬來西亞貨幣名)結算雙邊貿易,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考慮不再用美元作爲貿易結算貨幣。」
場景二:人民幣帝國隱約浮現。金融海嘯發生後,大陸就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事實上在此之前,大陸與越南、泰國、緬甸、朝鮮(北韓)、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尼泊爾等鄰國進行邊境交易時,已經有相當一部份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根據大陸春成晚報今年6月10日的報導,雲南省與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周邊國家在貿易、旅遊、航運、投資和資源開發各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密切,人民幣也變得越來越搶手。據統計,在邊境貿易中,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高達90%。今天,人民幣的影響力就如同「天下雜誌」所言,「人民幣的版圖,已經走出中國,往北到俄羅斯和蒙古,往東北到北韓,往西南順著瀾滄江、湄公河,流進東南亞;往東南,越過台灣海峽和珠江,流進台澎金馬和港澳,形成「人民幣帝國」」。
三、為什麼兩岸貿易應以本幣結算
為什麼兩岸貿易應以本幣結算,有以下重要理由:
1.美元本身的缺陷:要保證全球金融和經濟的順利運作,一定要有健全、穩定、可預測和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然而,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剛好暴露出當前美元做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嚴重缺陷:美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通過美元擴散到全球,使全球都遭殃。因此,未來如何在國際金融以及世界貿易當中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減少今後發生國際金融危機的風險,是吾人必須解決的課題。另外,美國政府嚴重的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問題、美國政府實施毫無節制的貨幣寬鬆政策、持續壓低美元利率,以刺激經濟復甦等的作法,必然導致美元長期的貶值、甚至惡性通貨膨脹。由於我政府手上握有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一旦美國經濟身陷泥淖、美元不斷貶值,將造成我國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大幅縮水。對此,我政府不可不未雨綢繆。
2.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幅度過大,外貿結算風險激增:匯率的波動是財富的最大風險。舉例而言:一家台北進口商從歐洲買進一項設備,由於歐元比訂貨時升值,導致該企業在最後付款時多支出了200萬台幣,本來是該賺錢的生意,最後竟因匯率波動過大導致賠錢。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主要國際貨幣:美元、歐元匯率波動劇烈。根據歐洲央行在今年2月12日所發佈的月度報告,2008年到2009年初,世界主要貨幣間的匯率波動幅度是1973年以來最大:以當時二月的數據來看,歐元兌美元比2008年平均低13%,而兌英鎊匯率則高出約13%。因為匯率波動過大,帶給進出口商很大的困擾。
3.穩定強勢的人民幣:人民幣在最近兩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出色,不但沒有像韓國等國家的貨幣劇烈貶值,而且還穩健地升值,很大程度提高了世人對人民幣的信心。
4.兩岸貿易巨量:大陸是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兩岸貿易額累計達8574.4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518.4億美元,大陸自臺進口7056億美元。也就是說,自從兩岸開始貿易以來,台灣對大陸順差達到5537.6億美元。又根據我國經濟部統計,截至97年12月底止,我企業赴大陸投資占我對外投資總額比重為57.1%;今年1-4月,我國對大陸的投資金額為10.8億美元,而我對外投資(不包括大陸)金額只有5.5億美元,換言之,大陸佔我對外投資總額的比例達到65.5%。故就投資而言,大陸市場對我國的重要性遠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加總都還重要。另就貿易量來看,以去年一整年經濟部國貿局的統計為例,我對大陸及香港貿易佔我外貿總額的26.7%,遠遠超過對美貿易11.5%,對日貿易12.9%,對歐洲貿易11.0%。所以,不管是從投資或是從貿易的角度,大陸都是我國最重要的市場,但是,雙邊的貿易結算或是投資都不是以各自貨幣結算,而透過第三貨幣美元,徒增困擾、風險與損失,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
5.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加快、加深: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發展以及亞洲經濟的迅速崛起,近年來,亞洲地區區內貿易和投資活動日趨活躍,1992年東亞內貿率為46%,1999年上升到50%,2002年已上升到54%,2005年達到58%,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65%。區內投資也同樣出現增長趨勢。另外,台灣對東亞地區出口占台灣總出口之比重由1990年的37.1%提升到2007年的53.5%;台灣對東亞地區投資占台灣對外總投資之比重由1990年的38.8%提升至2007年的74.9%;換言之,區域內的經濟整合已在加速進行中,一旦整合成形,區域貨幣,或亞元或人民幣出現,區域內的貿易自然應該用亞元或人民幣結算,才符合我們的利益,這就像歐元區內的國家間貿易,不是用美元,而是用歐元結算,好處多多。即使亞元還沒出現或人民幣還沒成為區域貨幣之前,我國和大陸間的貿易一樣可以不必透過美元,而是各自貨幣結算,何況,人民幣在中國周邊國家、在東南亞各國都能流通,大大有利於我國貿易商、製造商在這些地區的貿易投資。這一部份從「天下雜誌」所舉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優點:「獨佔泰國六成摩托車鋼圈市場的Racing Boy公司,每個月要匯三十萬美元到大陸支付供應商貨款,對於將來可以改用人民幣結算,董事長王仲平舉雙手贊成:「少掉一道手續費和一道匯兌風險,可以用,當然用啊。」」
四、兩岸貿易以本幣結算的好處
兩岸之間的貿易結算不應自找麻煩,以第三貨幣:美元,進行結算,而應各自使用本幣:人民幣和台幣,來進行結算,既方便、又省時、又省錢。其中好處可大概歸納如下:
1.爲兩岸企業經貿往來帶來極大便利,促進兩岸經貿發展:利用雙邊貨幣結算有助於化解貿易信貸的瓶頸(因爲大陸和台灣都不是美元發行國)和降低匯率風險,此舉若真能付諸實施,必定有助於擴大雙邊貿易、促進貿易往來,而且,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降低企業成本、擺脫美元匯率波動所帶來的市場風險、有利於刺激出口,減少台灣進出口萎縮的壓力;
2.有利於打擊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加強台商的產業競爭力:一旦不經由第三貨幣結算,自然能夠減少匯兌損失和風險,提升台商的國際競爭力,打擊我國主要的競爭對手,讓Chiwan發揮更大的力量,使本幣結算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利器。
3.分散風險:用美元結算對台商非常不利,除了手續繁瑣之外,還要向銀行支付手續費。這些成本對於大部分只能牟取“微利”的企業來說,其實是一筆很大的負擔。而兩岸貿易用本幣結算,除了手續簡便,免繳手續費之外,更能減少匯率變化帶來的定價成本,幫助企業分散匯率風險,減輕企業壓力。
4.有利於我國金融業發展:銀行可以藉此擴大貿易結算等中間業務,例如:在帳戶收費、匯兌收益和資産管理等中間業務上增加收益。
5.幫助中小企業:目前中小企營運艱難,若能幫助其減低外匯損失,也等於是一種德政。
6.逐步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外匯儲備不見得越多越好。兩岸貿易推行本幣結算可使臺灣免於積累過多外匯。由於我國大量持有美元,等於借錢給美國政府,美國長期無償佔用了這些美元所對應的經濟資源,對我國收取高昂的“鑄幣稅”。也就是說,兩岸貿易通過美元結算,是便宜了美國,損了自己。通過本幣結算降低外匯需求,兩岸人民將共蒙其利,除了可以加強雙邊合作和貿易之外,促進貿易合作和經營效率、維護國內總體經濟和金融的穩定之外,也能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和影響,增強我國的自主能力和利益。就如同巴西總統魯拉(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所說:「我們必須創造新的機制,確保不會繼續仰賴美元。小公司不需要老是追逐美元(來交易),應該要能夠用自己的貨幣做買賣,這樣會容易多了。」
五、做法
此時正是推動兩岸貿易以本幣結算的一個有利時機。一來美國正陷於金融危機的泥淖,自顧不暇;二來人民幣處於強勢地位,美元處於弱勢地位,雙邊貿易以本幣結算,對我台商有非常大的利益;第三、臺灣對大陸貿易又連年順差,和大陸做生意非常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第四、我台商在大陸有一兩百萬人,他們以大陸為根據地,將產品出口到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若能不透過美元,而是用雙邊貨幣,我們的台商一定非常樂意。不過,怎麼做呢?在未來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和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之後,接下來就可以由兩岸央行協商,以行政命令規定,大陸企業在採購臺灣商品時,向臺灣出口商支付人民幣,我國企業則在購買大陸產品時,向大陸支付新臺幣。此事一旦成真,則是全民之鴻福、國家之大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6月22日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