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物價上漲來勢洶洶,民眾深感害怕,震央其實來自海外,也就是全球原物料價格的上漲,而真正原因,就是美國所採取持續寬鬆貨幣和弱勢美元政策。
台灣當然可採取若干防衛措施,但除非全球經濟牛頭山姆大叔改變政策,或新興國家為了因應通膨而強制大踩經濟成長的煞車,原物料上升的趨勢很難改變。
金融海嘯之後,大多數新興國家的經濟走向復甦,美國經濟雖稍有好轉,但失業率還是太高。元月美國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九,仍不足以使該國結束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對美國而言,本身失業率太高,沒有通貨膨脹問題,維持寬鬆貨幣和弱勢美元,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出口競爭力,一方面可以讓熱錢流向原物料和新興市場,造就了物價上升的泡沫,削弱他國的競爭力,一石兩鳥,在經濟戰略上屬於高招。
台灣的民眾,對於物價上升的夢魘,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央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詢問民眾對於未來半年物價上升的看法,最近的結果在上月底公布,百分之四七的民眾認為物價會小幅上漲,而三成的民眾認為會大幅上升,只有二成二的人認為會維持穩定或下跌。這表示百姓對於物價上漲很有危機感。
更令人齒寒的是,這樣的危機感受已經比過去要改善了。現在的指數是五八點一,而零八年十月也就是金融海嘯發生前夕,指數才一八點九,表示絕大多數民眾預期物價會漲。從零八年十月,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指數從來沒有高過五八,民眾的危機感從來沒有消失過。
震央在海外,政府政策的選項不多。在總體方面,央行如改採緊縮的貨幣政策,對於目前剛剛開始的經濟復甦,恐怕會有負面影響,在目前實際通貨膨脹統計數據還沒有大幅上升之前,很難對此有所期待。
在個體方面,政府可以考慮機動降低關稅,或暫緩國營事業價格之上漲。但這些都只有短期的治標效果,長期而言,因為扭曲價格機能,反而對整體經濟的健康不利。倒是有一件事,政府可以做而且應當做,就是嚴查有無廠商趁此年節過後,囤積居奇,或從事聯合行為哄抬物價。這本是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職責,可惜的是,經過多年的演變,公平會似乎漸成為被動的「准行政法院」,對此著墨很少。其實作為行政院的一個組織,公平會可以更主動積極。
此外,就只能嚴密觀察國際經濟的走勢了。我們希望也預期美國的失業率持續下降,其聯邦準備銀行能早日結束利率下跌的政策趨勢,將貨幣政策導回正軌。
上次的金融海嘯,其遠因在於美國和全球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次金融海嘯的結束,又是靠「灑錢政策」。但如果一直灑下去,物價持續上升,再度衰退的陰影將逐漸浮現。如此一來,將會使本次的復甦,成為W型。台灣也好,全球也好,經不起再來一次這樣的海嘯。
(本文刊載於2011年2月1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