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衝擊國內經濟,行政院2月12日通過600億元特別預算、特別條例,協助產業紓困,其中經濟部初步研擬20億元發放振興抵用券,是否能有效促進刺激民生消費、達到振興經濟效果,引起各界質疑。13日,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解釋,抵用券不是消費券,而是民眾要搭配交通部陸續推出的國民旅遊方案使用,日前的夜市抵用券就是一種例子。必須要能同時刺激住宿、運輸、餐旅業的夜市、商圈、餐廳抵用券。
108年8月,為因應大陸宣佈停止核發來台自由行簽證,經濟部配合交通部振興國旅方案,推出「200元夜市抵用券」,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全台夜市抵用券發出1,032萬張,至109年2月13日回收578萬張,帶動8億6千多萬元商機。也就是說,夜市抵用券使用率達56%,每一張200元新台幣面額的夜市抵用券,帶動約150元新台幣的「商機」。
民進黨執政以來,抵用卷已成為執政者眼中救經濟的特效藥,若以預計的20億約50%人使用估算,應該會產生約13億的振興經濟費用。但這13億真能對提振
台灣經濟產生作用?以下從消費心理學及政府107年度以來發放抵用卷相關問題,提出三點點供大家思考:
1.領了卻不花:比起抵用,我們更在乎多付出去的錢,不符消費者合算偏見。「消費券」對消費者而言,係額外多出來的錢,不花白不花得感覺,所以會在時間內消費完;至於「抵用券」,概念上很好,可能政府只花600億,但創造出「大於600億」的消費?從夜市抵用券的案例,就告訴我們效益不彰。因為對於消費者而言,若不是「必要品」,會為了抵這一些錢,做「不一定」要的花費嗎?
2.花了沒有買到賺到。觀察目前網路平台上,有許多廣收免費抵用券流通,顯示抵用券有吸引顧客消費效果,否則業者又何必三不五時的廣發呢?從消費者心理來看,政府動機是好,但相關配套措施並不週全。若此方案要可行,只能建議起碼抵用至8、9成,民眾只需花費1~2成的費用,例如:擴大使用範圍,提高使用率且不限使用項目,也可與消費券做出區別。或利用迷戀小機率消費者心理,同樣是給200元抵用卷,但顧客卻感覺收到了300元,500元,甚至更高的價值。因此,抵用券民眾買不買單,就看折扣數,與政府相關配套措施了。
3.夜市抵用券使用率僅達56%,且政府各部門科目別的107年度抵用券尚有部分未能兌換成現金,夜市抵用卷、焚化廠專用垃圾抵用卷等,顯示有關抵用卷發放許多相關配套仍不足。
目前台灣武漢肺炎(COVID-19)尚未進入高峰期,這段時間足以讓政府好好思考未來真正該做的事,如何確實地從根本扶植台灣各產業發展,並檢討與協助經濟體質及營運型態轉型,避免若遇到不可抗的因素,產業就搖搖欲墜需要補助。而不是發抵用卷跟補助只做做表面,讓民眾一時的有感。每個工作、產業都有寒冬或突然發生不可抗拒之因素,政府要治標也要治本,台灣優勢,需要營運者的用心、國家領導者宏觀的決心,經濟才能永續發展。
(本文曾刊登於109.02.17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