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房屋仲介。)
在總統大選之前被「凍漲」的汽油、自來水和電力的價格,原來計畫在選後即將調整上漲。但在執政黨以二百二十一萬壓倒性的票數落敗之後,行政院居然在未聽取經濟部的專業建議之下,逕自做成決議 - 繼續「凍漲」到五二○。也就是要將這幾項重要公用事業的價格持續凍結,讓物價上漲的壓力和政權一起「移交」給新政府!這種儼然是政治操作的手法民眾全看在眼裡;而且對國家經濟也沒有好處,值得「看守政府」三思而後行,重新建立政黨輪替的典範!
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對於能源價格的高漲,認為是趨勢潮流,必須因勢利導,不能反潮流凍結不調整;否則短多長空,對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有礙,這看法有其道理。眾所周知,台電、台水、中油三家公營企業在凍結價格調整之下,已經累計虧損超過了兩千億台幣。不管是馬上調價,或是等到政黨輪替之後再調整,都是無法逃避的狀況。依照經濟學理,處理物價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完整反映,否則會因為扭曲價格而產生了「資源錯誤配置」的無效率狀況。這種基本原則除非是在極為重大的「社會因素」需要考慮,否則就應該盡可能遵循,才不會產生各種弊端。
去年年底,國內開始面對日益猖獗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特別是原油價格的飆漲,讓政府在體恤民膜之下,決定凍結上路不久的「油價調整機制」。當時輿論並未反對,原因在於原來的「油價調整機制」有其不周延之處 - 中油公司居然在進口油價越高、調整汽油價格越多的情況下「獲利」越高,完全不符合公平正義。因此,暫時凍結油價、電價和水價,可以讓民眾喘一口氣,也讓已經波動的物價不要「藉機蠢動」,有其社會性功能。然而,這並不表示民意或輿論支持公用事業價格必須長期凍結;因為公營企業是全民所有,其虧損不可能不進行填補;如果累積過大的虧損,到頭來可能要調整的價格更高,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但是,政府似乎誤解了輿論,以為現在持續凍漲,一方面可以將調漲的責任推給新上任的政府,另方面還可以獲得「體恤民膜」的美譽,真是一箭雙雕!這種「刀切豆腐兩面光」的手法不僅不夠光明磊落,而且極可能被民眾嫌棄厭惡,值得政府審慎思考!
當然,驟然完全調整公用事業價格比較符合經濟理論;但如果幅度太大,不僅容易引發民怨,也可能導致中下游業者藉機普遍哄抬價格,相關機構難以執行「公平交易法」來加以抑制。但如果分階段調整,也容易造成業者和民眾普遍認為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漲,於是開始「囤積居奇」,造成「貨無法暢其流」的後果。因此,如何決策有其相當的困難度。此外,敗選的執政黨一向強調「比較關照」升斗小民,此時調整價格似乎亦有礙其情面。但如同前述,民眾基本上足以體會政府過去幾個月來,已經極盡照顧、體諒民眾之盛情,絕不會因為反應成本的調漲,就認為政府失信或缺乏照顧;反而會認為政府藉敗選而將責任轉嫁給「新政府」,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政治操作。如果政府果真要繼續「照顧」民眾,卻落得這種「誤解」,絕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萬分不值得!
若政府果真要轉嫁責任給新政府,則新政府必然要承擔責任,大幅調漲這些價格。然而,下次的大選還有四年,屆時調價的「效果」早已煙消雲散;而且民眾心知肚明是舊政府移交給新政府的「爛攤子」,沒有多少人會責怪「新政府」,反而會對「舊政府」產生反感;這樣的政治操作沒有任何價值,反可能喪失了看在眼裡的大批公營事業員工的選票。
因此,我們認為,如果真有心「照顧」民眾,政府對幾種價格若無力完全調整,至少要「部分調整」其價格,並充分說明面臨的狀況和政府的用心;一方面讓民眾瞭解政府用心良苦、情有可原,另方面也讓價格減少扭曲,讓資源使用更有效率,讓更多「有知識」的選民在未來對執政黨容易產生好感。政治是長期的,執政黨以後還要選舉,逃得了這次,不見得逃得了未來。油、電、水價的「持續凍漲」,千萬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