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年內,國道邊坡連續發生崩塌的意外,造成民眾恐慌。而今年1月13日在中山高速公路基隆汐止段發生的崩塌,雖然未造傷亡,但也使社會輿論對於高速公路邊坡的潛在威脅高度重視。
意外發生後,高速公路局在第一時間已經宣佈將強化邊坡的檢測,並儘速加裝傾度盤等觀測設備,然而由於我國公路規模的不斷擴大,因此邊坡工程的數量亦隨之不斷升高。另外,雖然我國高速公路的線型規劃近年來多半採用彎曲式的設計,除了能減低駕駛疲勞之外,亦可盡力降低對於原有地貌的改造或減少對於坡角的切割,但基於高速公路的車流量大,稍有災變即很有可能會造成重大的人命傷亡,因此對於高速公路邊坡的災害預防,必須用更積極而嚴謹的手段,才能讓類似的意外不再發生。
高速公路管理當局除了應按原訂計畫強化相關的檢測工作之外,亦需瞭解到即使進行了大費周章的檢測,仍無法延緩邊坡檔土設施的排水功能會因為雜質及細顆粒的逐年堆積而陸續減低功效,因此就「排水功能」而言,位於坡地的檔土設施自然有其生命週期,一旦屆滿特定的週期,則除了結構性的安全查核之外,必須要思考如何能將排水功能重新回復,才能有效治本,惟檔土設施的排水功能應如何有效回復,則有賴高速公路局對於養護新技術的掌握和實踐,並依據各處邊坡設施的特性而對症下藥。就現有的檢測方式而言,對於使用已久且重要性高的邊坡工程,僅加裝傾度計可能仍不足夠,畢竟傾度計所能給予的資訊仍屬有限,且每次進行人工查驗的時間間隔亦是關鍵。另一個重點在於,傾度計所觀察到的數值已是邊坡工程超過正常負荷而展露的變化,是屬於後發性的觀測值,因此後續觀測的重點應該要更強化背面水位的即時監測,才能爭取更多預防性的先機。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台灣地區的許多山坡已受到人為開發的擾動,加上天然災害、地層風化侵蝕的影響,導致工程設計階段所考量的理論滑動破壞位置可能與現地的情境有所不符,建議主管單位在進行坡地工程的總體檢時,必須要將此一差異情形納入評估。
面對天災地變的襲擊,除了要用更周全的設計理念去克服未來極端氣候的考驗之外,我們也應體認到,許多早期興建的工程設施,使用多年至今,其周圍的環境與其所面臨的負荷可能都與當年設計時所考量到的情境有著顯著的不同,若以疲勞損壞的觀點而言,一旦有超出預期的荷載出現,則其剩餘的使用壽命必大幅衰減,因此在傳統的使用年限的考量之外,我們也必須瞭解未來日趨頻繁的極端氣候將會導致結構物承受比原先預期更高的荷載,其造成的結果便是結構物提早夭折情況更加頻繁。為了要盡力避免重大邊坡意外的的發生,除了於事前盡力做好分級檢測的日常工作之外,亦應對於已屆使用壽年、且與公共安全極其相關的坡地設施進行重新修建,並落實工程生命週期管理的概念。此外,在工程數量不斷增多而人力有限的不利因素下,各種遙測即時定位技術、無限資料傳輸技術應該被更廣泛的採用,才能跳脫人力、時間與專業領域的限制,隨時隨地為國道通行的安全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