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總統日前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二十週年紀念大會宣布已於上週五批准在護照封面加註「台灣」的公文,引來立法院在野黨強力批判,同時也導致在野黨杯葛預算審查。
其實誠如陳總統所說,國號沒有更動、改變,只是加入「ISSUED IN TAIWAN」,「只要是對的事,我們絕對堅特到底」,護照加註本不應該造成這麼大的衝擊。但是在整件事情的決策過程中,看到的是扁政府決策過程失序、決策品質的粗劣。
首先就決策時機來看,日前立法院仍在審查預算期間,朝野攻防正殷,十八日會期將結束,而且上週五國會才做出決議,要求不可更改國號,雖然遭民進黨反對,但最後決定保留至院會中討論,在野聯盟也提出刪除加註台灣所需約六十五百萬元預算,陳總統為何不能等到十八日後再行宣布,以減少朝野對峙氣氛。
其次就宣布的地點來肴,陳總統選擇「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二十週年紀念大會宣布,「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一向被定位為台獨立場鮮明的團體,雖然隨著時空的變化,對該組織也有不同的評價,但是在兩岸關係仍極為敏感的情況下,在該場合宣布護照加註一事,難兔會讓人有所聯想。
誠如親民黨總召周錫瑋質疑,如註台灣字眼根本是「間接改國號」,將引發意識形態對立,同時勢必會讓對岸視為是一種不友善的舉動。
再則,此一專件也凸顯了決策系統的紊亂,依外交部規劃,這項計畫可望在今年秋天正式實施。不過,由於立法院上週五才做出「外交部應對護照封面的中、英文國號加以維護,不得增減任何文字」的決議,因此陳總統的談話,立即引來在野立委強烈不滿。直接反應是「陳水扁是『總統』還是『皇帝』?」他認為陳總統的做法根本是不尊重國會決議,我們更質疑的是,究竟外交部預定秋天實施的作法正確?亦或是陳總統的宣布正確?政府的決策系統是否有統一的準則與流程?
其實在護照上加註,如果以「容易識別」為考量,本是無可厚非,但在民主國家常軌,行政單位應該尊重立法院朝野協商的意見。陳總統在此時宣布護照加註台灣字樣,時機不對,且事先並未與在野黨協商、構通,徒增朝野對立,未來如何與在野黨溝通,護照上是否加註台灣字眼。其實只是「枝節」問題,台灣不會因為護照上多什麼字樣,就馬上提升國際地位,只是在政府才宣示選後全力「拚經濟」之時又多增一束件徙增困擾,更凸顯決策系統的突兀,是否值得?
說實在的如果加註「台灣」的確是屬於行政層次處置,就應光明正大去做,只要外交部一個科長就可以作了,何必勞動陳總統做重大政策宣告;但如果屬於憲政層次,就必須按憲政程序去做,凝聚全民共識,不能一廂情願,讓民眾混淆不清。
至於有執政黨立委提到護照加註,獲得七成以上民意調查的支持。筆者以為如果施政者動輒以民意調查作為施政依據,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執政者最重要的是在有限權力下,擔負施政的責任,但是在此一事件中,我們又一次看到扁政府規避立法機關監督之責,粗暴的以行政權實踐其意識形應。說實在的如果扁政府真的事事遵從民意,為何在民意調查中始終被民眾質疑的行政院長與財經部會首長從未撤換,扁政府官員又何必以民意自欺欺人呢?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1.01.15中華日報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