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國勢如日中天,統轄土地930萬平方公里,人口3.09億,太陽隨時所照均有帝國屬地,故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百年之後,殖民地紛紛獨立,所轄縮回英倫三島及5900萬人口,兩次大戰更耗盡國力。至1970年代,帝國呈現垂垂老態,低成長、高失業、高通膨,政府低能,社會不安,人民不滿,被稱為英國病(British disease),大英紳士氣焰不復當年。1973年底,希斯首相實施「周休四日」;1976年被迫向IMF借款度日,次年失業率達6.2﹪,失業人員160萬人。1978年冬引爆各工會之聯合大罷工,工黨已注定下台。
終於,柴契爾夫人以中產階級一分子,帶領保守黨執政,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她的信念及使命,是祛除依賴、守舊、事事倚靠政府的國民心理,將市場經濟的績效和顧客優先觀念,推行到行政、社會福利等各層面,發揮中央政府功能,抑制工會及地方政府權限,以政府改造為施政主軸,重拾人民為自己的生活改善而努力奮鬥的信心,展開波瀾壯闊的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
她的改革,圍繞著下列兩個主軸:
1.政府再造:將政府之政策與營運分離,政策仍由部級文官體系負責,營運則由「執行長」所帶領的半自主式政策執行和服務「機構」負責,採市場經營之成本效益原則推行。政府因而能全面瘦身。
2.民營化:她認為首相及全體公務員要與全世界各級政府在行政效率上競爭,不能分心於企業經營,因它可由民間完全負責。如此,政商可以全然脫鉤,各自獨力操作,方能在各自領域上全力以赴。
在柴契爾的任期內,她成功地控制地方政府權力,包括徵取社區費(即「人頭稅,poll tax」)以平衡地方財政,並取消都會之議會組織。她也大無畏地抑制工會勢力,縱然在1984-5之煤礦工人血腥大罷工也不退縮。她將英國電信、英國石油、英國鋼鐵等民營化成功,文官人數減少35﹪計減16.5萬人。她還打贏了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英國經濟成長率由1979年之2.75﹪,提升至1988年之5.17﹪,通膨率由1979年之13.43﹪降至1987年之4.12﹪。然重症病人勢須長期調養,英國失業率整個80年代都在二位數,要到二十世紀末才降回5﹪以內。
英國當年由剝而復,是我們莫大的啟示。兩黨輪流執政,當權者以鋼鐵意志全力衝刺政績,在野者做忠誠的反對黨。「忠誠」的意義,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靜候下次執政機會,因此朝野均以國是為重。我們要在大選年,以這樣的標準檢驗政黨,慎用我們的選票。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年7月份卓越雜誌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