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半個月來發生重大食用油造假事件,由於多項造假油品係通過食品GMP標章認證,導致多數民眾於對食品GMP標章認證失去信心。無獨有爾,近日民間刊物「牛奶駭人」事件爆發至今已將近一周,其中不乏取得認證標章的乳品,雖然官方檢驗報告出爐與商周調查結果南轅北轍,但牛奶銷售量已大幅下降,更重創對政府的滿意度,主管機關實應重新檢討、規劃標章認證制度。
據民間團體的新近調查發現,有七成六的網路民眾表示對GMP檢驗完全沒有信心。一連串的食安問題,除了讓食品GMP標章的公信力受到質疑外,其他產品認證的公信力亦受到質疑,亦突顯出目前國內政府認證標章琳琅滿目,且各種認證制度由不同單位負責,讓民眾無所適從,也讓認證漸失去辨識效用。
早期台灣產品驗證制度僅有正字標記(CNS國家標準) ,實施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經由辨識正字標記簡易地購得優良產品,權益因而獲得保障。而要通過正字標記的驗證,廠商所生產製造的產品品質必需符合我國國家標準,且其生產製造工廠採用之品質管理系統,亦符合標準檢驗局指定品管制度品質保證制度,標準檢驗局每年還會不定期抽檢,以確保品質之穩定性。1951年至2012年9月底,獲得正字標記驗證的廠商家數為651家、產品1989項,其中不乏50年以上深民眾信賴的資深廠商,如南僑化工(水晶肥皂)、味丹企業(味精)等。至於近日公信力受到質疑的食品GMP標章,雖較CNS國家標準推動年份較晚,但自1989年推動迄2013年10月底,已有461家廠商、3622項產品獲得認證,產品認證數明顯較CNS國家標準來的多。
質言之,政府應以消費者的立場考量,儘速將各種、各類標章作有效整合,建立單一化、簡單明瞭的標章制度,讓民眾能輕易地選擇合宜的優良產品,同時落實認證制度,確實為與民生相關產品的品質把關,以恢復民眾對認證的信心。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