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員工組裝、測試光纖系統。)
WTO杜哈回合多邊談判陷入停滯之後,全球各國除尋求與其重要貿易往來的國家積極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無不積極參與多邊自由貿易協議,重新打造多元出口管道,藉以達到分散市場風險。其中,與
台灣對外貿易關係極為密切的CP
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與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多邊自由貿易協議,已先後分別於2018年底在智利聖地牙哥完成簽署及2019年底在泰國曼谷達成共識。
雖CPTPP仍待4個國家完成國內審議程序,RCEP則是在印度退出後安排於今年內完成簽署協議,但肯定的事實是,CPTPP與RCEP將會於2020年內正式生效實施。依據資料統計顯示,目前CPTPP占台灣對外貿易金額比重的25%,RCEP則是達到59%,扣除其中交集重疊國家,兩個多邊自由貿易協議囊括台灣對外貿易金額接近70%,如果台灣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屆時對台灣對外貿易發展或參與區域產業競爭的可能影響,恐將不容小覷。
儘管美中貿易衝突衍生跨國廠商轉單及台商回流投資帶來貿易正面效應;然而,卻讓我們更加擔憂的是,在上述兩個將影響台灣的區域經濟加速整合之同時,年初以來從中國大陸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不斷蔓延正在肆虐全球,除了威脅各國民眾生命安全,波及
經濟成長之外,不但崩解全球供應體系,而且更進一步衝擊國際貿易結構,此對以外貿導向的台灣而言,已無疑地是籠罩「山雨欲來」的陰霾。
從此次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的折騰中可以發現,在其產業鏈結中一旦其中一個關鍵環節有所差錯,不但造成生產卡關,導致後續市場供應斷鏈,而且重創對外貿易,影響就業雇用,進而衝擊經濟成長。因此,在既有條件限制下,如何擺脫過去在追求成本或比較利益等考量下所享受的極致分工效益,利用智能化、系統化等創新科技進行「短鏈」革命,重新掌握製造關鍵環節,藉以降低供應斷鏈風險,顯得格外重要。
舉例來說,
美國是全球從事「原研藥」最大的國家,印度是全球生產「仿製藥」最大的國家,隨著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對藥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在印度宣布從3月3日起禁止26種製藥關鍵原料和相關藥品出口後,不但造成國際市場供應製藥關鍵原料斷鏈,而且導致藥品八成以上是仰賴印度進口的美國開始呈現缺藥危機。
再者,在新冠疫情蔓延肆虐下,對抗疫情所必須的口罩、酒精、防護衣及呼吸器屬於低附加價值醫療產業,卻讓歐美先進國家因偏重高附加價值產業而措手不及,無法應對緊急龐大需求短缺問題。尤其各國在自我安危或國家利害考量下,採取加強掌控或禁止出口重要關鍵物資,更加讓簽署的各種經濟同盟或自由貿易協議,此時顯得格外脆弱、不堪一擊。
換句話說,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允許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準較低可以生產仿製藥條件下,此次新冠疫情對沒有加入CPTPP及退出RCEP的印度而言,以國家的力量推動仿製藥,經過40年努力,其仿製藥療效媲美歐美製藥大廠,讓印度在全球仿製藥供應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性與重要性。由此說明,不論是雙邊抑或是多邊自由貿易協議不過是國王的新衣,掌握製造過程無法替代的供應鏈關鍵環節,始為避免貿易邊緣化之王道。
很顯然地,我們從此次新冠疫情所延伸的相關供應鏈重要關鍵物資需求博弈中觀察可以發現,各種自由貿易協議作用頗為模糊,不論是資源物流的水平供應鏈博弈,抑或是創新研發的垂直供應鏈博弈,在產業價值鏈中,若能位居最高位置,則能控制供應鏈。尤其是在垂直供應鏈博弈中競爭最為激烈的核心技術,掌握其關鍵環節已成為未來跨國廠商持續生存之前提。
在此同時,台灣受到先天條件不足限制,面對國際政治現實環境壓力之下,拓展貿易是促進經濟成長維持國家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目前台灣在全球產業體系上,其實仍扮演著頗關鍵的角色。因此,與其寄希望於日本協助我們加入CPTPP殿堂或中國大陸協助我們排除RCEP門檻,不如藉此新冠疫情正在衝擊全球產業體系機會,重新審慎檢視自己究竟已掌握多少無法替代的供應鏈關鍵環節,雖在短期內難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但也不致於陷入貿易邊緣化危機。
(本文登於2020年97日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