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聞媒體報導亂象叢生,除了題材狹隘,重對立、不經查證,缺乏專業及客觀度、扭曲原意並煽動輿論批判、濫用獨家,以及過度倚賴臉書、YouTube及行車紀錄器等做為報導內容,皆引起諸多論者批評。
媒體生態改變如此劇烈且日趨惡化,似有無法逆轉之勢。因此,有論者要求淨化媒體內容、並呼籲人民提升媒體素養,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其中,隨著網路盛行,傳統平面媒體轉趨網路媒體經營,報導型態也有了重大變革;重即時性、強調點擊率,漸成為主流。
台灣電視媒體因為播報新聞時間太長,造成新聞貧瘠化,為了填空缺,常報導一些無關緊要新聞。尤其重網路新聞的時代,更沒有新聞篇幅與時間的限制,為了搶時效搶點閱率,甚至直接複製貼上其他新聞媒體所辛苦製作的新聞,有些報導也幾乎全部引用,雖註明某報,但無註明記者報導與新聞連結來源,似也漸漸變成常態。
此種複製貼上式的媒體報導,對某些媒體經營者而言,以不需撰寫新聞,亦不需新聞專業的方式,來創造點擊率當然最省成本。對閱聽者而言,因獲得訊息門檻低,只要以最方便的方式取得新聞,以現在網路時代訊息快速傳播的流量來說,似也不在意。
但上該報網站報導最終是對該報有所期待,若不時轉載他報新聞,而非該報記者採訪之新聞,終是有所落差之感。
亦有媒體工作者呼籲:「辛苦長期規畫寫出一套東西,時效只有不到幾分鐘……新聞圈遲早真的會墜入天下文章一大抄……這些成本最低新聞來源,終將淹沒所有讀者視野。」
雖然依著權法規定,此種即時轉載他家媒體內容,於法似無不合。但各網站頁面包含大量廣告,點擊率即鈔票的營利性思惟下,本應以該報為主體的報導內容,卻不時轉載他報內容,做為該報的即時報導內容,創造點擊率,值得思考其妥當性。
總之,如何在尊重記者報導著作權與新聞自由間取得平衡,媒體本身應自律,諸如轉載範圍應有適度規範,而非任其惡化,以避免陷入新聞產業間的惡性循環,影響新聞品質與閱聽者視野。
【1040525 本文刊登於人間福報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