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台灣,為何報酬不佳?報酬分兩種,跟外匯無關的是國內市場報酬,左右國內企業資金的投資。國際資金受匯率影響大,要看匯率調整後的報酬。與國內外資金投資報酬率息息相關的,就是雙率、利率和匯率。
新台幣匯率當然偏弱,央行的新台幣實質匯率指數,自2001年起到現在,一直在走低。另外,台灣偏低的資產報酬率,跟利率低有關,長期利率低迷,讓股市及債市報酬都高不起來。
台灣的利率為何這麼低,央行政策有關,低利率才能支撐低匯率。央行保持低利率多年,也沒能振興投資,因為還有其他金融因素。
雖然雙率偏低,大家沒注意到的是,台灣股票的權益資金成本(
equity cost of capital)約為4%,高於日經225成分股的1.5%,以及美股的2%。
若本地資產報酬率偏低,一般家戶的個人資金會外流,但企業資金外流的關鍵,在於權益資金成本過高。15年來,存款利率從5%降到1%,但是資金成本幾乎沒變。
企業投資取決於投資計劃的折現值,在計算時分子是現金流量,而分母是折現率(資金成本)。過去政府談投資時注重產業轉型,是想提高分子的現金流量,但那是個長期工程。眼前的燃眉之急,只有靠降低分母的折現率,才能迅速提高折現值,吸引企業投資。
要降低權益資金成本,拉高股價、提高利率,都是方法,另外有一個方式,就是改變金融資產價格的結構。台灣的長、短期公司債殖利率,相差不到1%,在美國則是差了3%。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2011年推動了「扭轉操作」式的QE3,同時買進長期債券並賣出短期債券。結果壓低了長、短期資金成本的差距,帶動長期資產上漲,吸引企業投資。
台灣的短期資金成本過高,長期資產報酬過低,所以需要的是與美國相反的扭轉操作。台灣需要買進短期債券並賣出長期債券,結果可以降低權益資金成本,並且提高長期資產報酬率。
台灣資金一直往外跑,企業不在本地投資生產事業,放著優質勞動力不用,把生產能量往外推。平白損失可貴的生產能量,以要素基礎計算的GDP,每年起碼達到2%。
政府應少用徵稅所得做公共投資,多用金融政策引出民間投資,才能真正擺脫投資的困境。
(本文刊登於104年6月18日聯合報A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