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中共於一月十四日在菲律賓宿霧與東協十國簽訂「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將自今年七月起實施。中共將在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商務等五大服務項目,二十六個領域向東協國家做進一步的市場開放;東協十國則分別在金融、電信、教育、旅遊、建築、醫療等向大陸做出市場開放承諾。雙方並允許對方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放寬設立公司的股份限制等。
整個亞洲的國際經濟情勢發展至今相當明顯,首先,東協十國本身將於二○二○年前簽署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其次,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第三,中日韓三國簽署發表「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準備對未來「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問題深入探討,以逐步擴大促進三國貿易便利化的措施;最後,印度、澳洲、紐西蘭也可望在未來十年之內與東協簽署FTA。
亞洲這些區域性自由貿易組織紛紛成立的結果,對於未能加入的台灣而言,將會形成許多負面影響:首先,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彼此會降低關稅,甚至降至零,不在區內的台灣所生產的相同產品,要徵關稅,價格相對較高,競爭力降低,除非是台灣獨有技術的產品,他國產品無法競爭,否則很容易就被區內所生產的產品所替代。
其次,區內國家的生產資源可以免關稅相互流通,必定會大幅降低區內廠商的生產成本,增強其國際競爭力,而台灣企業相對而言,取得生產資源價格較高,生產成本會提升,影響價格競爭力。
第三,由於自由貿易區組成之後,區內市場擴大,將有產業分工及擴大規模效應,有利於區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並邁向國際市場。反之,台灣企業就沒有這種有利的發展環境。
第四,成立自由貿易區後會擴大吸引外資在區內投資,以獲得區內相對廉價生產資源並爭奪區內擴大的消費市場,這不但會排擠台灣的外資投入,更會吸引台灣廠商赴區內投資,加速台灣廠商外移。
我們認為台灣若不能積極加入亞洲未來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的自由貿易區,未來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勢必被區內國家生產的產品所超過,為國際市場所淘汰,台灣經濟極有可能被邊緣化,政府要及早因應,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因應其他國家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方法,通常是廠商直接赴區內投資設廠以享有與區內廠商相同的待遇,例如,我國許多廠商赴越南投資,然而,此舉勢必會加速台灣產業外移,會對台灣經濟亦有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台灣因應亞洲區域經濟組織成立的最佳策略就是融入上述自由貿易區。
因此,期待政府進一步努力,去除所有政治障礙,與其他國家儘速簽署FTA,使所有台灣企業都能在立足點平等上與其他國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公平競爭,這是政府協助廠商發展,也是維持台灣永續經濟成長的不二法門。
(本文刊載於96.01.16中央日報網路報,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