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蔡英文總統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以「出口創匯」的對外貿易政策,未來將調整為「擴大進口」,增加自美進口產品、擴大採購服務,達成縮減對美貿易順差。
為何大陸積極推動對外貿易政策轉型?其實可以歸根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由於國際貿易自由開放型態呈現波折,多邊貿易體系保護主義再度抬頭,讓大陸經濟結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使得其既有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有所調整,亦即從以出口積極創匯作為促進
經濟成長的理念,轉型為以進口「擴大內需」作為持續經濟成長之思維。
也因如此,去年以來
習近平在許多國際活動,例如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APEC(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世界經濟論壇等場合中不斷宣示大陸擴大對外開放構想,積極推動「從賣轉型到買」政策,預定未來5年進口8兆美元產品或採購相當規模服務;同時,從2018年起每年定期辦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透過進口博覽會呈現其落實擴大進口決心。
依據大陸海關資料統計顯示,其進口在2014年時創下1.96兆美元空前高峰之後,卻下挫為2015年的1.68兆美元、2016年的1.59兆美元;不過,從2017年起在採取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作為下,再度回升為1.80兆美元。至於今年持續熱絡,雖1-5月進口8569億美元低於出口9571億美元,但進口年增率20.9%則是高於出口年增率13.3%;其中5月進口年增率26.1%,更遠超過該月出口年增率12.6%,預估今年進口成長幅度,將會超過去年。
去年以來大陸在配合實施擴大進口措施下,進口表現極為亮麗,未來將會對其經濟結構的轉型發揮關鍵作用,甚至更進一步對國際貿易之升級貢獻「中國力量」。誠如習近平主張,大陸透過多邊貿易體系協商相互開放共享市場,促進全球貿易連結發展,希望於2020年建立「經貿大國」地位,至2050年達成「經貿強國」願景。
面對大陸積極推動擴大進口之下,
台灣具有地理位置相鄰、產業關聯密切等優勢,雖長期享有極高貿易順差,但可惜的是,近年隨著大陸產業技術不斷升級,
兩岸產業逐漸從垂直合作升級為水平競爭,加上2014年太陽花反服貿事件,造成
ECFA後續相關協議延宕,尤其2016年政黨再度輪替,為免經濟過度「傾中」而推動「新南向」,使得台灣並未因大陸擴大進口而利用既有優勢延伸其內需市場機會,使台灣在大陸進口來源占比中呈逐年衰退。
台灣經濟若要找回逐漸失去的競爭優勢,就必需積極化解
兩岸關係僵局。尤其大陸經濟結構,正在從「要素規模推動」與「出口依賴」調整為「創新驅動」及「內需拉動」型態。因此,如何連結大陸所推動的《惠台31條》措施,取得最有利的生存空間,讓台灣的經濟走出死胡同,產業邁向全球,進而形塑兩岸關係最佳發展模式,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刊載於2018年7月6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