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接到家長的電話,尤其是開學階段,許多都為了延緩繳交子女學費來請求協助。最近,有更多的家長與學生因為繳不出學費詢問如何繼續求學,辛酸的故事在艱困的家庭中,也在高等教育的學府裡。
昨天清晨,收到學生的電子信,她希望在校內爭取更多的工讀機會。這位同學半夜寫信求助,想必滿腹辛酸,恐怕是徹夜難眠後的求助。
在時代潮流中,大學流行「大」,要蓋大樓、聘請大師、做大計畫。至於學生與家長沒錢,不論怎樣反映,學校行政人員還是很無助,真不知道在哪裡可以再擠出一點錢來幫忙。
無數家長為了孩子讀大學更是格外辛苦。五、六十歲重返就業市場爭取低薪工作的,許多都是為了子女的大學學費。我有時坐計程車,司機溫文儒雅,稍加探詢,都有光榮的昔日,如今為了貼補子女的教育費,還是得開車賺小錢。我去夜市走走,做小生意的相貌堂堂,談吐不凡,一問之下,也是為了孩子要讀大學。
可是他們的孩子在大學接受到怎樣的教育品質?台灣各大學的教育資源遠不及國外,用在照顧學生的更是零頭,教學與研究的重要性一定超過對學生的生活照顧。為了SCI、SSCI、EI等讓老師「唉唉叫」的措施,又為了不斷有的評鑑,大學必須把大量的經費用在提升研究的事項。儀器設備、圖書電腦、實驗大樓等看得到的,各校董事會與校長努力加碼,至於老師上課的品質、學生住宿的狀況、學生快不快樂、有沒有錢繳交學費等,都無法清楚量化,學校行政主管也很聰明地把這些「小事」放在不重要的位置。
各大學用在照顧學生的預算有限,教育部長大方開出「照顧經濟弱勢學生」的支票,因此有了「共同助學方案」,但經費都由各校自籌。許多大學都要付出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額外經費直接補貼學生,但是龐大的款項從何而來?許多學校用的都是原本的獎助學金或工讀金額,如此排擠了各項獎助與工讀措施。「教育部請客、大學買單」的殘酷現實,為教育改革增加了新的荒謬。
學生獲得金額補貼就快樂了嗎?當然不是!今天的大學有多少不快樂的學生?論心理狀況,中重度以上的憂鬱症學生比率動輒超過百分之十;論學習狀況,兩科以上不及格的比率也至少百分之五;論經濟狀況,申請就學貸款的超過百分之二十;論就業狀況,慘不忍睹。他們痛苦,他們的家長更痛苦,學務工作者往往代表學校,直接面對這些痛苦。
在中國大陸,因為十年文化大革命太多的悲劇而有各種傷痕文學。在台灣,因為十年的教育改革,也產生了各種小悲劇,卻少有人記錄這樣的傷痕。「十年教改」究竟改出了什麼?如今的現實是:使無數不該成立的學校成立了,使沒有教學熱誠的人做大學老師,使沒有能力讀大學的人在校園裡蹉跎光陰,甚至使應該輕鬆享受退休時光的長輩去爭取一個月兩萬一千的工作。至於教育部長,只會大方地要求學校必須津貼學生,還有忙著說:「我沒有和余光中吵架。」然後推廣比火星文還複雜的所謂本土文學。
對於高等教育,我沒有答案,我也沒力氣找到答案,因為我每天都忙著面對這些傷痕!我只希望教育部不要繼續在傷痕上撒鹽,更不要把自己的快樂與施政績效建立在大學師生與家長的痛苦與無助之上。
(本文曾刊登於2006-03-03/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