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本會自行拍攝,「台灣關係法」40週年座談會:回顧與展望。)
今年《臺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蔡總統在紀念晚宴提及讓「臺灣成為連結亞洲與區域的民主中心」,《臺灣關係法》是美臺非正式關係法源依據。1979年1月1日
美國總統卡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美國立即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隨後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並經由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但如今40年過去,就時空考量與情勢變遷等環境因素,《臺灣關係法》卻未曾修改,體現出美國對臺政策始終如一的現狀。
美臺關係真的改善了嗎?
川普上任後通過《臺灣旅行法》,去年年底川普又再簽署《亞洲再保證倡議》(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ARIA),再次重申美國將定期出售防禦型武器給臺灣,並加強美臺高層官員的互動與往來。美臺關係看似好轉,但美國始終未脫離《臺灣關係法》與美國對臺六項保證。美國在1979年設立《臺灣關係法》時,已經劃分立法與行政的差異性。就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來說,確實存在法律與實務不同處。就法律上《臺灣關係法》雖提供美國對臺軍售合法性,之後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中共雖然反對美國對臺軍售,但美國對臺軍售時間並未設定終止期,這讓美國能持續提供武器給臺灣。
同時就實務上,美國國會希望卡特政府能依照法律販售足量武器給臺灣,但卡特最終在販售給臺灣18項軍事武器只核准6項,這6項中包含已經服過役且機型老舊的F-5E戰鬥機。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當時報告提到「這是因為卡特政府擔心損及與中國大陸關係所做的決定」。因此,從上述事例來看,即便川普給予定期對臺軍售的承諾,但實踐上恐因「
中美關係」變化而產生調整。
中國大陸將讓臺灣黎巴嫩化?
川普承諾對臺軍售後,美國近期國防安全合作委員會批准5億美元對臺軍售案;3月底中共軍機殲11出動,跨越海峽中線試圖將臺灣黎巴嫩化。《環球時報》威脅「不排除清除臺灣軍事基地、將
民進黨統治的臺灣黎巴嫩化」,《國家利益》認為大陸所謂將「臺灣黎巴嫩化」是不定期威嚇臺灣,抑制民進黨
兩岸政策走極端路線。但臺灣並非如同黎巴嫩脆弱且易被打擊,美國將會幫助臺灣反擊中國大陸。這是較為樂觀的看法。然而,美國幫助臺灣的同時,是否也會要求對等利益交換,這是臺灣當局必須考量的。
臺灣軍事戰略位屬第一島鏈重要地位,共軍頻頻穿越海峽中線,除威嚇臺灣外,更重要是宣示「誰才是亞洲的強權」,體現中國大陸軍事現代化的成果﹔美國長期試圖以第一島鏈封鎖中國大陸軍事威脅。美日聯合軍演、美菲聯合軍演等規模軍演是為預防中國大陸軍事擴張,威脅美國在亞洲的軍事戰略利益。川普提出印太戰略將臺灣作為美國亞洲軍事戰略重要支柱,不遑而論美國希望利用臺灣作為節制中國大陸軍事影響力的戰略點,但導致中國大陸一方面強調「和平統一」重要性,利用宣傳戰將臺灣內政化,另一方面透過中美貿易競爭施壓美國。
美中臺三角的傾斜現狀
臺灣長期以來依賴
兩岸經貿合作,政治上希望美國支持臺灣立場,民進黨執政下美中臺呈現不對等三角關係。美中貿易競爭下,臺灣似可在美中兩國間獲利。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就美國對臺六項保證來看,美國並無意成為
兩岸關係的調解人,兩岸關係衝突狀態對美國反而是有利的情勢。現階段川普將臺灣視為重要夥伴,卻無法保證臺灣安全與主權地位。長期以來臺灣兩黨都以維護「臺灣主權」為優先,民進黨的激進臺獨,逐步將兩岸衝突明朗化,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為架構來推進兩岸和平發展。
美國雖以胡蘿蔔與大棒來交互對待大陸,但中國大陸的崛起已讓美國無所適從。前
歐巴馬政府官員Kurt Campbell與Ely Ratner在《外交事務》寫到「外交與商業貿易不會讓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開放,美國反而要重新思考如何應對中國大陸」。兩岸和平統一是中國大陸長期國策,不會因美國作法出現改變。就如同中國大陸經濟體制為西方所詬病,但中國大陸依舊堅持市場計劃經濟不變。反倒是
台灣應深思如何秉持不受制美國、也能維持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和平發展」才是不受制美國,也可維持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最佳之道。
(本文刊登於2019.04.18 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