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rú próximo a poner en vigencia el CPTPP,https://www.flickr.com/photos/mincetur_peru/ 。)
玫瑰不叫玫瑰,還是一樣香,
台灣如果不叫台灣,那還是台灣嗎?
民進黨以台獨起家,所以對「台灣」兩字有著莫名的執著,而台灣正名運動在綠營裡也是前仆後繼地一再被發起,上從國號、憲法,下至護照封面、飛機外表名稱,凡是能改的就通通改一遍,不能改的就給它縮小、淡化,所以「中華民國」被縮小或被消失,一再地在民進黨執政的戲碼中上演。
其實從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以後,「台灣」名稱的使用已成為民間社會與一般民眾的主流,中華民國雖是我們正式的國名,但一般人更常用「台灣」來稱呼我們國家或代表自身。如果「台灣」的名稱已成為主流名稱,照理說把國號從「中華民國」改為「台灣」也只是水到渠成之事,無奈從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民進黨壓根沒有提出台灣正名的修憲案,即便有些黨內立委想弄些擦邊球來提案,也馬上被黨中央撲滅。
台灣正名之事看似名正言順,但事實上卻被套上了一個隱形的金箍咒,凡是涉及改國號、修憲的,就一律碰不得,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因素和國際現實的制約,如果民進黨一旦推動台灣正名修憲,對中共而言,就是開戰的訊號,因為這是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動到了中共最高階的核心利益,即使付出的成本再大,中共也必須對台動武,而這種情況下的開戰,
美國也沒有正當理由出兵援助台灣,因為這是台灣方面主動挑起的戰事,明知不可為而故意為之,這是沒得救了。
如果台灣正名修憲是中、美、台三方不可碰觸的底限,那除此之外的很多事就有了彈性空間,所以從民進黨首次取得執政權開始,台灣正名運動就如火如荼地展開,2003年
陳水扁宣布在護照封面上加註「TAIWAN」(台灣),2007年中油、中船、中華郵政被改名為台灣中油、台船、台灣郵政,同時民進黨還發起一個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案,不過當時這個公投案選舉操作成分居多,所以並沒有得到台灣多數民意的支持。
最經典的是2009年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WHA,當時代表台灣出席的葉金川被留歐學生圍堵痛罵「賣台」,葉金川委屈得聲淚俱下,當時還是立委的
賴清德也跟著罵葉金川是丟台灣人的臉,
蔡英文則批評說葉金川已不適任。在這場鬧劇中,「中華台北」好像變成一個多麼見不得人的名稱,而勇敢叫出「台灣」的又顯得多麼金貴。
時隔七年再次輪到民進黨執政,台灣同樣是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WHA,已經轉身變為總統的蔡英文,不僅說這個名稱沒有矮化的問題,同時也對言必稱「中華台北」的衛福部長林奏延表達肯定之意。蔡英文的言下之意很簡單,「中華台北」民進黨用沒問題,但
國民黨用就是「賣台」。
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台灣正名運動仍然持續進行著,重點轉移至外交單位,包括2017年對日本的交流業務窗口「亞東關係協會」改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2020年、2021年分別在索馬利蘭與台灣成立「台灣代表處」。最近更傳出美國
拜登政府已開始考慮台灣方面的請求,將台灣駐美機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這濃濃的台灣味也讓民進黨政府欣喜若狂。
不過比較令人錯愕的是,台灣最近申請加入CP
TPP並沒有使用民進黨最愛的「台灣」,反而是沿用國民黨政府時期申請加入WTO所使用的名稱—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民進黨政府的解釋很簡單,用這個名稱爭議最少,而且台灣後來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經貿協定也是使用這個名稱。其實民進黨政府的這個解釋很勉強,一來與過去民進黨政府長期主張的台灣正名相違背,二來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的經貿協定是在馬政府時期簽的,八竿子與民進黨政府打不著。
其實未來台灣申請加入CPTPP必然註定是一條坎坷崎嶇之路,民進黨譏諷朱立倫回覆給近平的賀電看不到「民國」兩字,民進黨的CPTPP未嘗不是沒有「台灣」兩字,還是民進黨應該比朱立倫更勇敢一點,重新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CPTPP?
(本文已刊登於110.10.04 風傳媒觀點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