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海基會與海協會自從2008年至今,已經簽署了十五項協議與達成一共識,使得兩岸關係邁入所謂和平發展的軌道,以幾年的時間快速彌補過去二十年的空白,不可不稱之為大成就。兩岸關係是往既有的方向持續深化與和緩?還是會產生一個大轉折?這將端視2012總統選舉的結果而定,因此2012稱之為兩岸關係最關鍵的一年實不為過。
然而,隨著2012總統大選的逼近,兩岸關係受到挑戰的跡象卻越來越明顯。民進黨初選三位主要總統候選人,除許信良提出清晰的兩岸政策之外,蔡英文與蘇貞昌至今還是在模糊焦點與閃避質疑,試圖以台灣內部社會問題轉移注意力。民進黨試圖把一場攸關兩岸未來關鍵未來的大選,移轉成內政之爭。加上民進黨內任擬定的重大開發案爭議,都使民眾的焦點對於台灣生存發展至關緊要的兩岸政策遭到輕忽,這使得2012越發關鍵。
兩岸關係對於台灣有多重要?就經貿觀點來說,兩岸2010年一月到十一月貿易額達到1,029億美元,同一時期大陸占我貿易比重已經達到41.8%,從1987年開放探親後至2010年十一月台灣赴大陸達到60,656,842人次,截至2010年十一月大陸來台人次亦達到4,680,084人次,這些數字代表著兩岸高度的依存度,加上開放大陸觀光客赴台旅遊之後,人次不斷攀升,其經濟效益不斷成長,對於台灣而言這不僅是兩岸關係的和緩,更代表巨大的商機,而這僅僅是經貿部分。
就國際空間而言,台灣以觀察員身份重返暌違三十八年的世界衛生大會,就是兩岸關係改善的重要指標。現在政府正積極推動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假以時日,在目前的兩岸關係氛圍下,加入此兩組織是指日可待之事。國際空間是台灣民眾念茲在茲的重要議題,沒有和緩的兩岸關係,簡言之,國際空間對台灣而言只是空談。如今持中華民國護照的民眾可以免簽證暢遊一百個以上的國家,這是民眾切身的利益與個人的國際空間,而這也是兩岸關係和緩的成果。
兩岸昔日外交戰遍地烽火,兩岸互蒙其害,得利者多為遊走兩岸間的國家,兩岸將龐大的資源集中在邦交國爭奪戰,致使兩岸內部資源分配不均衡,也加深兩岸的敵意。自從兩岸外交休兵以來,外交爭奪戰新聞,自此未再台灣媒體出現過,也可以讓政府將過去用於援外的資源轉於投資國內,使民眾得利。
大陸近幾年來發展快速,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數字亮眼,但內部因為經濟成長衍生的問題正逐漸蔓延,因此兩岸關係和緩亦使大陸方面得利,可騰出手來面對與處理這些問題。除了內部問題,大陸也得面對日益吃重的國際角色問題,任何重要國際議題,大陸都是注目的焦點,對於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動輒得咎,因此和緩的兩岸關係,也有助於大陸的國際形象。
綜上所述,這一切都得建立在和緩的兩岸關係上,一旦兩岸關係現階段的共識基礎消失了,那既有的兩岸關係勢必有一番變動。
假定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兩岸目前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的基礎消失,那兩岸關係勢必重返陳水扁執政時的兩岸低點,就是台灣夢魘的開始。就經貿觀點而言,民進黨主張先連結國際再前進大陸市場,民進黨試了八年,結果是挫敗。如今兩岸簽署了ECFA,使得台灣重返國際注目的焦點。民進黨對於ECFA的態度一向持對立的立場,儘管為了爭取中間選民支持而有所轉圜,但是依過去民進黨執政的風格,這樣的轉圜會持續多久?而ECFA帶來的FTA效益會不會隨之消逝?
再者,民眾在意的國際空間問題,也將陷入僵局。台灣是否能持續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呢?對於推動加入國際民航組織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不會一籌莫展?當然民眾享受免簽證的待遇屬於重大政策,應該不至於受到影響,但萬一最壞的情況發生,這一切再度成為泡影,不僅國家形象受損,受害的還是民眾。
目前兩岸直航已達每週370航次,這對大多數的台商與大陸觀光客而言是異常重要的,假定班次遭到削減,或是限制增加,對於台灣整體利益而言都是一大傷害。大陸觀光客赴台人數屢創新高,對於許多旅行社、商家與飯店而言都是福音。一旦大陸觀光客人數大減或是不再赴台觀光,試問台灣承受得起如此重大的損失嗎?尤其是日本遭遇到大地震後,正處於重建階段,台灣仰賴的日本觀光客也大減之下,台灣的觀光業將何去何從?
大陸方面亦曾說過一旦兩岸間「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的基礎消失,大陸將重新考慮兩岸間簽署之協議,而民進黨對此至今亦無回應。萬一沒有應對之策,台灣將重返「失落的八年」嗎?重新閉關自守?而台灣重新站上國際舞台與世界連結的希望破滅之後,再度成為「亞細亞孤兒」,使台灣的企業大批出走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當然兩岸關係不僅倒退,還會使兩岸間敵意升高,過去幾年的努力付諸流水。
因此,2012大選對於兩岸而言不僅關鍵,更將是兩岸關係的重大轉折點。儘管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注目遠不及內部重大議題之爭議,但是若輕忽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受害的還是民眾自己。畢竟投票是投自己的未來,而不是「投爽」的,否則就變失去民眾當家作主的意義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原稿100.5.1發表於中央日報網路版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