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苦勞網,社工工會批評衛福部表面給社工加薪,卻刪減其他補助項目,導致實質減薪(攝影:王顥中)。)
一則關於外島、連江及其公費新手社工的機制設計及其運作情形,實有其人文思索之必要。
話說:因應於離島連江縣社工人力的嚴重不足,並且轄內也沒有社工相關科系,衛福部以專案計畫方式提供為期4年共計12名的公費社工學生,藉此解決社工人力荒問題,首屆共3名的公費生已經畢業,也回到連江縣政府民政社會處從事相關的社政服務,如此一來,從社工人力的闕補到相與關聯的衍生性議題,這也讓該項專案計畫背後所需要兼具之需求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的整體效益評估機制,是有通盤檢視之必要,這是因為:首先,回應於該項的專案計畫初衷,實其在地人關懷在地人的守護真義,如此一來,採介飛到
台灣本島、科班學識養成和接受學院專業訓練的人才育成模式,乃是對於外島住民權益保障的一項社會性投資,只是,當社工人力的不足問題暫時獲得舒緩之餘,可能增生之預期或非預期性的後續運作議題,這也是作為全國唯一離島社工公費生培育專案計畫所應該要有的後追措施。
再則,從人才養成到職場進用以迄於後續的變革作為,這部分還是有必要進行相關的思辨發想,這其中包括:公費生背後的權利義務,除了綁住服務年限外,如何得以安於本業,就此而言,舉凡薪資水準、福利待遇、離島加給、在職進修抑或職業生涯規劃之類的制度面擘畫外,關於挑選以成為公費生的資格認定,除了在籍、成績並且對接於意願、補助外,又有無回歸人群服務工作者所應該兼具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內在韌性、認知基模、學習態度之類的內在歸因思考,誠然,敬業係比專業來得重要,但是,要如何能夠安於本業,這就不盡然僅止於出生背景、先天地位的道德性綁架,而是有何機制設計藉此引領新生世代體認到人群服務的懸命所在,如此一來,像是從生理、社會到心理的自我實現;從生存、關係到成長發展,以迄於從物質保健到激勵動機等等不同概念內涵的需求歸因,皆是有整體檢視之必要,更遑論於投入保護性工作所涉及到「一主責、多協力」之於跨網絡合作模式,所需要具備的通情達理、社會歷練和生命文本。准此,關於該項專案計畫的考察真義,指陳出來的乃是一種在地照顧守護的札根理念,但是,這也不單單只是培養自己的子弟兵,而是有其進一步扣緊「教一訓一考一用一推」而來之人力資源、資訊、資本,要如何開發、整合、運用和有效推廣的相關提問。
至於,包括決策、管理層級的人群服務涵養,這也會是一線新手社工到位之後的必要配套措施,連帶而來的是,如何借力使力於多元人力運用和導入不同領域的專業組織,抑或因勢利導於數位平台的知識充權,這部分對於外島所有社工知能素養的充權培力,將是下一個階段的目標管理所在,畢竟,漸次到位的這12名社福尖兵、新手社工,後續的人力補實,這部分是要有未雨綢繆綢的超前部署,就此而言,從唯一到多元、從本籍到外轄、從就讀社工系所到學分班開設、從社工員到社工師、從直接服務到行政管理、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單位、從人籍合一到人力資源聯結,以迄於從網絡夥伴到策略聯盟,相關的因應措施,實要有整全多層的布建對策。
總之,肯定該項創新的策進作爲,畢竟,殊異的人文地產景如離島連江縣,這也讓就其選才、育才、訓才、培才、晉才、留才或攬才等人流議題,實有其從公費生的戰術範疇,以提升至使命認同的戰略層次,進而從人文軟件到基礎設施的全面性規劃,甚或一舉打破離島、外島與本島彼此間的框架設限,連帶而來的是,「官—學—產—研」的策略性合作,亦有必要嚴肅看待對於包括離島、偏鄉、新住民抑或多重弱勢的權益維護和福利促進,就此而言,迎接外島、連江及其新手社工的這個嶄新時代,相關的變革也才要同步啟動。
(本文曾刊登於113.08.08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