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二十世紀是工業化的時代,其生產的主要要素在於有形的資本、勞動、以及自然資源,而二十一世紀則是另一個斬新的世紀,其生產的主要要素在於無形的知識、資訊,以及文化特質等,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創新,以及知識的大量累積與應用,經濟發展已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新紀元。
然而,到底什麼是知識經濟呢?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一九九六年所作的定義,所謂「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KBE)是指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創造、流通,以及利用的經濟活動與體制;另方面,歐洲共同體則將知識經濟的定義內涵作較大的修正,由建構在知識上的經濟基礎,轉為更積極的呈現「以知識為驅動力量帶動經濟成長、財富累積與促進就業」的特質;亦即知識經濟不僅包括新經濟與資訊經濟的概念,而且從高科技產業擴大至所有的產業部門,大部分的產業均有逐漸朝向知識密集的發展趨勢。
一般而言,知識經濟特別強調知識與技術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而知識可分為知其何(know-what),知其因(know-why),知其然(know-how),以及知其誰(know-who)等四種不同的類型;其中,「知其何」與「知其因」為比較容易了解的知識,因其可以透過文字,語言,或其他形式來加以記錄或傳播,促進了資訊通訊科技的發展與資訊社會的形成;而「知其然」與「知其誰」則不易以文字或語言表達或傳播,而常附著於個人或組織,並透過實作與社會互動關係而取得並加以利用,因此,在知識經濟的架構下,個人與組織不僅要快速而便利地取得大量的知識,更須進一步地透過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成為創造新知識的動力。
在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日愈成熟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建立知識經濟社會,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為一個國家能否立足於國際社會的重要因素,因為在知識經濟的年代中,影響國力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土地的大小,武力的強弱,自然資源的多寡,而在於知識的累積、流通與應用,而台灣要達到生產活動的創新與企業的轉型,必須要建立一個適應知識經濟的新社會,並由政府與民間來共同完成,在此情況下,政府乃將民國九十年訂為「知識經濟社會推動元年」,只是施行成效不彰,不僅產業外移的情形依然存在,且國家競爭力亦呈現衰退的局面,顯示知識經濟在執行的過程中,仍流於形式,而未真正的落實。
事實上,知識經濟自成為顯學以來,已歷經多年的技術創新與改變,在當前的經濟社會中,知識經濟已不再侷限於高科技的產業,而是所有國家所有產業均朝向以知識為基礎,並由知識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論是個人、企業或國家,都需了解知識經濟的實質意義,以及了解傳統經濟與知識經濟的差異,而政府規劃知識經濟發展時,亦須分別從不同的創新體系、基礎建設、企業環境,以及教育體系等來加以探討,而其目的則是普遍提升各級產業的競爭力。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