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激發、擴散與應用為核心,超越傳統產業有限的產能與產值。但隨著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及文化的積累,人類的經濟文明已從「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邁向「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
過去,我們認為只有有形的商品和服務才能促成貿易的流通。而今,隨著創意經濟時代來臨,「腦力」、「創意」密集已漸次取代了「土地」、「勞力」密集的產業。自前端的創意生成,經由中間設計加工,乃至後端產品行銷,由上、中、下游整合成一條全球化運籌中極具價值的新興產業鏈,創意產業成為前景看好的「明日之星」。
在創意經濟時代中,創意的聚歛、發散和運用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不論有形創作或無形智慧,都能藉由產業形式的呈現,將來自於個人的創意、藝術和設計,轉化成高加附價值的「有形財富」、「無形資產」。面對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時代的來臨,先進國家已正視到將創意人才作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指標,加以台灣正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因此必須重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育,提升創意產業的競爭力,邁向「創意世代」的新紀元。
全球化經濟之挑戰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風起雲湧,人類面臨的是一個結構崩解的新經濟體系,持續確保競爭的優勢在於「創意」和「創新」。如果不能用嶄新的思維,將在不確定的年代中,面臨隨波逐流的命運。面對全球化經濟的衝擊,人類正面臨知識、公平、環境和教育等多重的挑戰:
知識挑戰:人們需要對創意經濟如何運作以及創意社群的內涵更加的瞭解。需要明白創意的生成以及記錄其產生的經過。而研究則是投資的另一種形式。
教育的挑戰:如果未能教導年輕學子養成創意習慣和技巧,其想像力不能獲得激發,今天在這裡或未來所談的將不具意義。
公平的挑戰:應規劃創意社群(Creative Community),對所有民眾提供參與創意社群的機會,尤其是年輕人或新住民,而非只提供教育程度高或家境較好人士機會。加強參與創意社群,必須先投資在人的發展上。
環境的挑戰:創意來自於與孕育人類環境的互動,如果環境遭到破壞了,是無法回復的,人們必須知所警惕,而且在政策上加以保護,珍惜對土地的感情,好好的以創意回饋我們所居住的環境(RISD, 2005)。
教育的挑戰:創新,以人才為本。學校要如何培育第四波的創意人才,要培養其成為什麼樣的人才?如果十年後就會消失的工作,這類的人才還須要培養嗎?對於創意被僵化科系、學分或外在根深蒂固的成就指標所牽制是否會橫生挫折呢?高等教育所從事的研究、所創造的作品以及衍生的知識都是智慧資本。而人本身也是智慧的資本(RISD, 2005),是創意經濟中最可貴的人礦資產。
隨著全球化的洗禮,數位革命變得更為明顯,創意在教育及訓練的重要性與與日俱增。未來的勞動市場對高技術及通識能力,例如靈活性以及溝通技巧,跨越職場生涯的回流教育能力,想像力以及跨文化的理解等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創意能力的發展穿越了所有學科的領域(RISD, 2005)。教育讓人的潛能得以無限開發,不僅成為智慧的資本,更讓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創意與創意經濟
創意是個人化思考演進的過程,經由一次次的嘗試錯誤,而理出紛亂的頭緒,並沒有創意食譜(Creative Cookbook),可以讓你按圖索驥或依樣畫葫蘆來產生創意。因此發現創意的過程有如進入了一趟未知的旅程。(Robert J.Sternberg,2005)
一個有創意的人對於相同的事物,自有迥異於別人的看法。創意是將個人獨特的天賦、才能及看法轉換成新奇而有效用的想法,是一種能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或挑戰,而衍生出創新主張或辦法的能力。
關於創意的研究,心理學關心的是創意與智慧(Guilford,1950),教育學者重在教學與創意的關係(Taylor & Williams,1966 ),也有投入在創意潛能的測量(Torrance,1979);以及創意的本質(Sternberg,1998, Finke, Ward,Smith,1992)他們認為,創意過程是將舊經驗和觀念以新奇的方式加以應用。另外則是腦力激盪之父Osborn以及Parnes所提出的創意問題解決模式,(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Model,見圖1 )主要包括「目標發現」(Objective Finding)、「事實發現」(Fact Finding)、「問題發現」(Problem Finding)、「觀點發現」(Idea Finding)、「解決發現」(Solution Finding)以及「接受發現」(Acceptance Finding),目標階段在訂定目標、事實發現階段在收集資料 、問題發現階段在澄清問題、觀點發現階段在生成觀念、解決發現階段在於選擇和強化解決的方式、接受發現階段在於擬定行動計畫(Kendal Hunt,1998)。
事實上,創意的生成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形式,也是一項解決問題的特殊形態,唯要解答其所涉及之問題實為不易。創意包括了思考的適應性及靈活性。多數對教育技巧的研究則是建議學生應有批判的思考(James D. Moran,2004),同時不拘泥於固著的定形思考和想當然爾的推論思考。
圖1 Osborne-Parnes 創意問題解決模式
Torrance 就認為,創意包括流暢性(fluency)、靈活性(flexibility)、精緻性(elaboration)以及獨創性(originality)四項元素,其中流暢性指的是產生源源不絕概念的能力。靈活性是產生多樣化思考的能力,精緻性是發展、修飾和填滿意念的能力,而獨創性則為產生新奇或統計上罕見,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明顯可見概念的能力。他從思考的起源、內容、品質和特性四項觀點說明創意的內涵。
創意不但表現在音樂、藝術或創作,更跨越了課程、社科研究以及其他領域。應充分給予表達多元意見的機會,而且能夠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提供允許探索自我和無拘無束遊戲的環境。,在還未全面瞭解問題前,試著接受學生的觀點,而非設法讓學生適應你的觀點,並在所有課程中,以創意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且允許探索所有的可能性,由一般的觀點朝向獨創性。尤其要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James D. Moran,2004)。
一般而言,創意的功能有四,1.個人發展︰幫助學生建立生涯發展的架構,以及增加學習動機。2.社會發展︰促進與他人協同合作及團隊工作。3.文化發展︰幫助學生認識其所能夠改變成長的文化。4.經濟發展︰鼓勵一種企業家的文化(Anna Craft,2005)。顯示創意對於個人生涯、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以及文化傳播具有多重的影響。
新經濟的核心是觀點、發現、風格和技巧的流通與交易,創新於是成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人類未來的優勢將是在經濟演變的過程中,能夠擁有幻想新科技、擁抱變遷、保持彈性的能力,而經濟的成長向來受到渴望擁抱新理念的激勵,而使得創意在保有經濟繁榮上扮演一定的角色。隨著全球化經濟競爭日益劇烈,「教育」和「機會」兩個字逐漸變成同義詞(Sandra Pianalto,2005),能夠提供越多「教育」的刺激,就越有機會可以創造經濟和各項發展的收益。
創意不會讓人心智迷惘,具有四項特色,首先是思考和行為必須要具有想像力,其次要想像活動的目的,也就是要懸的以趨,再者是過程必須能夠有獨創性,最後,結果必須產生目標性的價值。因此,創意是想像力活動能產生獨創的價值。嚴謹的創意活動是依賴知識,進行自我訓練、材料和觀點控管(Patrick Ho,2000)。看來後現代經濟不只是一種「創意經濟」,也是一種能夠衍生意義和獨特價值的「意義經濟」。
對於個人而言,優質教育是累積能量的基石。對於地區來說,創造一個重視教育的公民文化,則是構築創新基地的進路,能夠培養民眾發明能力,確保職場靈活性,以及擴散知識的場域,以提升教育成效。如果今天能夠投資教育,明天就能產生新的成長動能(Sandra Pianalto,2005)。可見教育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知識經濟已為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所取代。即使決策者或權威者似乎也不得不向國外採買工程零件,軟體寫作,會計以及其他高科技或先進的服務業技術,更別提將製造業外移至亞洲,而美國的公司正可以拓展另一個層次的經濟活動(Business Week,2005),將屬於勞力密集的工作,交由勞力便宜地區的國家生產,而母公司則負責科技或設計、行銷,所開拓的是微笑曲線兩端的高附加價值。在創意經濟時代,因為資源的洗牌及產業鏈的重新分配,擁有創新能力的國家對於拓展商機以及企業的全球布局越具領先地位。
創意世代的崛起
在今日的世界中,不論經濟或社會各層面,都需要創意和創新。Richard Florida認為,人類的創意是無限的經濟資源,能夠發軔新觀點以及新作法,提高產量,次第提升生活水平。Hon. Patricia Hewitt便很支持他的看法(Hon. Patricia Hewitt,20040)。創意和創新是人類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生活水準的驅力。
新經濟核心進行觀點、發明、風格和技巧的交易,是繼第一波農、漁、礦業,第二波製造業和第三波服務業之後,成為現代經濟的第四波產業,我們稱之為「創意經濟」( Harry Hillman Chartrand,1990)。
2000年新英格蘭委員會和新英格蘭基金會對藝術人力進行紮根研究「The Creative Economy Initiative」,其主要成就是藉由定義人力而關注到「創意群集」(Creative Cluster)的內涵,指出個人藝術家,以及從事設計、建築、媒體、出版、攝影,服務於錄音室以及展覽館等創意產業工作人員,包括服飾業者、錄音人員、印刷商人以及藝品店和代理商,主要工作機構在非營利組織-從博物館、戲院到藝術老師、教堂的風琴手都是。他們認為,文化群集是大學、文化機構、基金會、聯盟以及企業的基礎建設(RSID,2005)。文化群集的概念,無異明白揭示了「創意世代」的崛起。
對企業來說,曾經最關注的是物美、價廉以及左腦所處理數字分析的工作,而這些問題正以很快的速度外移至低薪、訓練有素的中國、印度、匈牙利以及俄羅斯地區得以解決。逐漸地,新核心能力已變成創意,藉由開發右腦,以創造更好的收益。而這項促進企業成長的遊戲規則已經在改變,他不是全看數學或科技的能力,而是靠創意、想像力,尤其要能夠創新(Business Week, 2005)
美國人的夢想不再是發財,能夠有更好的待遇,居住更好的房子,或過更優渥的生活。根據Richard Florida和其他的一些研究顯示,美國人的夢想是能夠求得生活溫飽,享樂在工作中。他訪問過許多的職場人士,經常是放棄穩定的鐵飯碗,而追求具有開創性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獲利不高,也不是為了有致富的機會,反而是為了能夠在工作中得到刺激。而這種職業觀的改變主要是受創意階級崛起成為經濟發展核心的概念所致。(Richard Florida,2003)。在後現代生活的壓力與挑戰之下,創意的活潑性翩然而至。人類經過時間的洗禮,由藝術、文化、企業、政府、科學、科技和心靈上的各種陶冶,而建構出一種對「創意抖動」(Trembling of Creativity)的多元回饋。21世紀之初,創意階級的勢力似乎儼然成形。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九O年代,西方學者Paul Ray and Dr. Richard Florida就已經開始研究這樣一個現象,Ray就喊出「文化創意」(Cultural Creatives),而Florida 則稱為「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 ,無論是何種稱呼,都指出了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口甚於以往(Jack Yantis,2005)。「創意產業」在21世紀已蔚為氣候。
創意驅動經濟發展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如英國、紐西蘭等;亦稱為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台灣則融合「文化」和「創意」兩個名詞,定名為「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 ,CCI)。文化創意產業可定義為源於個人創意、技巧和能力,和有潛在財富或經由智慧財產的生成和開發的產業。相較於一般產業重視經濟性價值,加以源於文化積累(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e)和創意的生成及運用,而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英國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 )包括廣告、建築、藝術和古董、工藝、設計、設計者時尚、電影、娛樂遊戲、音樂和表演藝術、出版、軟體與訊息服務、以及電視和廣播。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最近估計每年英國創意產業的營收超過570億英磅,從事這項產業的人口達到170萬人。不像其他許多產業的衰退一樣,創意產業的利潤一直能保有很高的成長率,部分原因是因為其能建構在科技的創新上。通訊革命促進了寬頻和數位網路的興起,而創造全球化的市場,和獨佔市場的通路以及增進了消費者的需求。在整體就業人口未有增加的情況下,十年來,英國文化創意產業人口成長了百分之三十四,對於有創意能力的年輕人來說,創意產業的場域不啻為一項顯而易見的就業機會(RISD,2005)。
創意經濟為美國之長,200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提到,已經註冊530,000筆著作權。知識經濟是以智慧財產權為特色,包括出版、音樂、電影、遊戲、電視、軟體以及電視、連鎖戲院、出版社等,都比其他行業成長迅速。著作權為其第二大出口,隨著全球化,人們需要學習如何學習,美國的經濟取決於新知識的創意(RISD, 2005)。知識生成了創意,創意驅動了經濟,創意產業創造了經濟上可觀的財富。
至於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則源於2002年「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初步發展重點在建立政策推動機制(組織、制度與法令)、建立產業分類、基礎資料普查與評估指標資訊體系、培育重點產業人才、調整產業發展方向與經營體質(施顏祥,2002)。行政院於2004年正式通過「文化創意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以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發展具國際水準之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經建會等,2004)。
對於促成全球化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已經跨越了物品和服務的貿易以及資本和投資的流通,如何吸引、留住和培育創意人才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國家能夠提升競爭力重要的工程。歐洲國家引進了「創意階級崛起」的概念,將科技(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開放性(Tolerance)作為衡量競爭力的三項指標(Richard Florida and Irene Tinagli,2004 )。
創意為經濟所驅動,由美國創意產業與經濟經濟表現一圖所示(見圖1),那些點代表城市,X軸為創意指標,指的是創意階級人力,包括科學、工程、建築、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娛樂等,整體的經濟表現由就業人口成長、高科技成長以及每人收入成長情況來衡量。一言以蔽之,越有創意的城市,就越繁榮。(引自Cool Town Studios,2005)
圖2 美國創意產業與經濟表現關係
資料來源:Catalytix, 引自 Cool Town Studios (2005)
而歐元創意矩陣(見圖2),可比較X軸歐元創意指標(Euro-Creativity Index)與Y軸歐元創意趨勢指標(Euro-Creativity Trend Index),使我們在四個象限中清楚定位四種創意矩陣類型的國家。1.領先型:(Leaders):歐元創意指數很高,擁有強勢的創意競爭力,屬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如芬蘭、瑞典、丹麥,遠甚於美國。2.後勢看漲型(Up and Coming):雖然歐元創意指標分數仍低,但是有很高的創意成長率,其地位正提升之中,愛爾蘭是這群之中表現最突出者。3.走下坡型(Losing Ground):這些國家擁有較高的歐元創意指數,但是無法維持其競爭優勢,例如德國和英國都落在這個象限。4.落後型(Laggards):這類型的歐元創意指數較低,創意成長率低,其難以在創意世代競爭。雖然西班牙、奧地利、葡萄牙以及希臘在創意成長上都面臨困境,但義大利更是典型的例子。而法國由於創意指數表現不佳,以及人才和科技的成長率低,所以也落至這個象限(Richard Florida and Irene Tinagli, 2004)。台灣創意產業剛萌芽,未來宜透過具體研究及調查,瞭解我國創意產業指數、創意成長率,以預應創意產業發展之趨勢。
圖3 四種類型國家創意競爭力矩陣
資料來源:Richard Florida and Irene Tinagli(2004)
創意經濟需要創意人才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創意經常被視為是資訊化社會發展的催化劑。21世紀明顯的變革就是從一致性和服從性的大眾世紀跨越到知識經濟和社會的獨特性及創造力(Michalski, Miller and Stevens, 2000)。創意階級崛起已經成經濟發展核心的概念,如果沒有新產品、科技和產業的問世,美國可能無法免於1970以及1980年兩次石油危機,如果沒有持續的創新,產業也不可避免的將遭受到最嚴峻的打擊。創意不是出自於無形的神來之筆,而是來自於人力的素質(Richard Florida,2003),可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創意的形成是一項社會過程以及個人資產,而非任何特殊學科所獨享,誠如「創意經濟」一書的作者John Howkins所述,藝術家不能獨占創意,他也可以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專業領域。的確,在大學服務的藝術家很自然的將科學家視為其創意活動的研究夥伴。儘管許多創意活動具有跨領域的特質,但是最容易辨識創意的那些領域和研究通常能夠扮演創新的樞紐。例如跨文化的理解在全球貿易中被認為越來越重要,所以語言和文化的研究應該加以統整,以提升未來經濟的競爭力。對醫生給予戲劇的訓練便是希望有助於他執業時,能夠處理人文面向的問題,如英國的外科醫生施予視覺藝術的訓練,而藝術家和美術家共同進行人文與科技的研究(CHASS,2005),都是科技人文兼蓄的例子。
在知識經濟中,價值創新主要憑藉優質人力的創意,甚至創意可以讓政府和公民社會用來解決知識經濟產生的問題,以促進祥和社會的建立。我們一方面需要創意,一方面也需要人文。教育的功能在於傳遞價值,為下一代預備未來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以生活創意加以因應,而能夠瞭解自我的潛能。優質的教育是一種能夠使人創造自我和想像力的教育。當個人能產生創意的能量,便能提升自我尊嚴以及促成自我實現(Patrick Ho,2000)。
教育制度需要給予在產業社會立足以及發展的利器(edge),以及裝備好預應未來經濟快速變遷所需之創新和創意的能量,同時發展他們應付世界經濟不斷往前推進,職場快速改變所需要的創意(NACCCE, 1999)。創意經濟具有兩個面向,一個是能力,一個是創意。在資訊社會中,現代人必須要能夠運用現代科技,因此必須培育受過的優質教育,能夠快速有效適應變遷的人才。而未來經濟成長與發展更是建築在能夠創新產品以及製程之上,一個國家的經濟不能光是依賴內部的投資以及高科技公司的海外基地,雖然他們也有其產值,但還是要能夠催生本土的新產業,而且還要能夠打開國際市場。這意謂著要投資研發,並且要能夠超越既有的概念(initial concept),開發潛在的創新價值,發展文化產業(COSHEP,2005)。由此來看,「能力」與「創意」是構築人才培育的核心概念,創意人才的培育是經濟發展創新的力量。
高等教育部門在發展創意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但提供產業廣泛的研發服務,培育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畢業生,而且能夠傳授量身訂做的專業技能,符合職場人力的需求,尤其是高等教育與學校、組織和業界,必須建置國內外通暢的傳播網路,藉由高技術人力資源媒合業界,將教育系統的技術移轉至私人機構,使其將創意衍生成利潤。而這些畢業生或大學生就可以將新技術的知識引進企業,而能不斷激發產業所需之創新文化(COSHEP,2005)。新加坡教育體制能夠重視創意和創新的培養,其推動了幾項重要的政策,例如「思考型學校」(Thinking School)、「學習型國家」(Learning Nation)以及「教育資訊科技的菁英計畫」 (The Masterplan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等,在全球經濟中提升國家經濟的競爭力就是一個例證。(Jason Tan and S. Gopinathan, 2000)
整體來看,高等教育必須鼓勵創意和企業精神。有企業文化的大學是能夠與社會互動,而且具有企業的張力。大學將企業文化導入學術領域主要的目的是能夠經由研究計畫,促使教師、學生和業界,透過面對面和媒介互動模式,由點線面的活動,連結成一張網,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以獲致知識的收益(Formica, 2002)。對於大學所展現對創意的支持,Areolla (2004)形容這是一種「開創性」(creation)或「發現「(discovery),大學推展創意或發現有關的活動最初可能陷入混亂而不確定性,有些學者可能在創意研究的努力上虛擲了時間,或雖然最終可能產生決定性的產品或發展,證明是項領域的知識或高度技術,以及策略和思想的創新等,但仍需針對發現和創意活動持續研究,並以更具地方性、符合學生需求和兼具品質的模式加以評鑑(Areolla, 2004)。顯示,大學創意課程必須重視「社區化」、「學生本位」以及「品質」三大面向,才能提升大學在自由市場機制中的競爭力。
現今人類所處的是一個擁有無限機會的時代,教育主要由產業經濟的需求以及能力和智慧的特殊觀點所形塑而成。而起點在於探討文化創意教育的意義、重要性及關聯性( NACCCE, 1999)。應鼓勵具有各種智慧和能力的年輕人,多發現創意,並建立其對創意的正確觀念,並不會與學術發展相左是很重要的。影響成就最大的因素是低自尊以及缺乏動機,而文化創意課程是讓社群意識在校園中復蘇,且能讓學校與社區產生良好互動最強而有力的方式。
然而並沒有一項放諸四海皆準的課程規畫和安排。不同學校的類型有不同的情況,在某一個學校所做的不能直接套在另一個學校。文化創意教育需要三項平衡的原則,一是不同領域與文化創意教育課程的平衡,二是傳統與教學創新的平衡,三是不同文化價值與傳統的教學平衡。教育體制應培育與琢磨所有的人民成為創意人才( NACCCE, 1999)。教育改革必須以創意為核心,讓學校成為人們孕育創意、和創意發芽滋長的地方,創意人才的培育已是創意經濟時代刻不容緩的工作。
創意產業人才需求殷切
在經歷過產業轉型後,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由勞力密集、技術密集轉型為知識密集,2003年農業產值占GDP比重為1.8﹪,工業產值占GDP比重為30.4﹪,服務業占GDP比重為67.8﹪,服務業已為產業之主流。而12項服務業之產值合計近新台幣6.7兆元,就業人數合計近340萬3千人。其中2002年文化創意服務業產值為新台幣2,365億元,排名服務業第六名,產值占整體服務業新台幣6.7兆產值的3.53﹪。就業人數2002年為18萬7千人(行政院經建會,2004),亦排名服務業的第六名,占文化創意服務產業就業人口340萬3 千人的5.5﹪而服務業占整體就業人力的57.9﹪,是以文化創意產業人力占整體就業人力的3.19﹪。
由國內人力網站調查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各次級產業就業人力比例仍低,如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在求才比例中,理工學科占38.4﹪、文法商學科占32.6﹪,藝術傳播學科占9.3﹪,醫農學科占5.1﹪,其他學科5.8﹪,未註明8.8﹪。而在工作機會職務類別中,行銷企劃6.51﹪,多媒體、設計、美工為1.80﹪,傳媒、演藝、出版則為0.91﹪。求職者畢業科系中,大傳新聞相關科系2.26﹪,音樂舞蹈相關科系0.25﹪,設計、美術、工藝相關科系3.16﹪(中時人力網,2002),顯示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仍待開拓,相關類科人才就業機會亦待進一步提升。
著名經濟學家梭羅曾經指出,台灣須擁有具創意及富經驗的科技人才,良好的基礎建設,以及投入龐大的研究經費,才能突破由工業經濟轉型為知識經濟的瓶頸,足見「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面對創意經濟的挑戰,為達成台灣在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先地位,強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育,銜接現有基礎及整合相關資源,以累積藝術及設計人力資產,將是文化創意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教育部與文建會自2003年起積極加強國內文化藝術產業人才養成及培訓工作,(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 2005),並訂定2004年為台灣「創意人才培育年」,顯示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決心,是以如何在課程等人才培育上多所投入,以利接軌文化創意產業,應是值得重視的。
徐明珠曾針對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課程(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 Courses ,CCIC)進行統計與研究,2001學年開課數5,214門,2002學年開課數5,543門,2003學年開課數6,042門,合計為16,799門。顯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課程數逐年增加。2001學年至2003學年,開課數量以音樂與表演藝術6428最多,其次是設計4,483門,第三是電影1,344門,第四是廣告1,127門,第五是建築838門。最少的是文化展演設施,開課數只有42門,設計品牌時尚亦只有70門(見表1)(Hsu Ming-ju,2005)各次級產業課程呈現失衡的現象,亟待配合產業發展狀況,據以嚴訂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課程政策。
有鑑人才培育政策的訂定宜以研究為規劃,有關「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文化展演設施」等十三項次級產業課程仍須有進一步的調查與趨勢評估,以瞭解課程與產業供需問題,並就其人才養成環境,包括師資、設備、產學合作等進行資源整合,進而提升藝術與設計領域之人力素質,以因應產業化過程之人才需求。同時延聘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熟國家的專家學者來台協助教學或指導,增加學生對國外產業現況的瞭解,拓展國際視野,並成立策略聯盟教學資源中心,形成跨校際的人才培育聯盟,並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跨部會人才培育服務平台,配合資源中心發展特色,補助購置相關圖書資料及儀器設備,以及建立產學合作機制,促進創意經濟的發展。
台灣擁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包括科技產業的經驗,中小企業的操作模式,符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型態,以及人民有一種好奇的精神,能勇於嘗試,具有創新的能力。而目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人才培育上,不僅需要為數眾多具有創意及藝術素養的人才,更需要人才來將藝術文化界與產業界連結起來。同時在環境的準備上,政府應積極推動文化創意園區,並通過法案優惠投資者,來保證這些創業者能夠貸款成功,並給予三年的創業機會,與政府比例負擔創業資金。同時要使地方升級及民間參與,政府如能做到觀念的推動,相信民間會走的更快,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有待產官學研共同努力(孫豪志,2003)。
表1 大學文化創意服務產業課程開課數量
課程
2002
2003
2004
合計
1
視覺藝術
77
79
94
250
2
音樂與表演藝術
2,028
2,118
2,282
6,428
3
文化展演施
10
15
17
42
4
工藝
176
169
132
477
5
電影
409
467
468
1,344
6
廣播電視
31
32
44
107
7
出版
88
94
94
276
8
廣告
387
358
382
1,127
9
設計
1,406
1,472
1,605
4,483
10
設計品牌時尚
22
23
25
70
11
建築設計
260
273
305
838
12
創意生活
122
132
191
445
13
數位休閒娛樂
198
311
403
912
總計
5,214
5,543
6,042
16,799
資料來源:徐明珠(Hsu M.J., 2005), ED-MEDIA
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人才流動沒有國界限制,取得優勢的關鍵繫於「創意」和「品質」。加以為了因應創意經濟時代,必須調整教育內容,培養創造力,培育人文與科學素養兼具,並配合產業轉型升級所需之人才。教育部2005至2008年未來四年之施政主軸以「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作為四大綱領,在13項策略及34項行動方案中,特別重視學習者的個性、特性,發揮他的才能、創意與創造力。21世紀的核心價值在於先進的創意與寬廣的視野,教育除激發個人的原創性外,亦應引導個人有寬廣的世界觀與長遠的歷史觀,以達成「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的施政總目標(教育部,2005),希能在統整經濟部、經建會及文建會等各有關單位下,進行創意產業人才培育資源的統整,促進是項產業的勃興及繁榮。
結語
在全球化經濟中,國家競爭力取決於生成(generate)、同化(assimilate)以及應用(apply)新知識的能力,迥然不同於以往由土地、勞力和資本等所衍生的傳統經濟,無異於宣告「古典成長模式」的退潮,人類正試圖在多元、複雜和高度競爭的後現代經濟中,建構屬於「創意世代」的「新成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
創意經濟時代的爆發力,由「創意摩擦」和「創意抖動」所驅動,遠比靠「體能」和「勞力」能創造出更多有形或無形的智慧財,這些「發明」和「發現」便是創意所驅動的商機。隨著資訊技術的日新月異,促成了知識的快速流通,也導致經濟、教育和社會關係的劇變。
受到新興國家崛起的威脅,不僅不能再靠傳勞力密集獲取商機,反而必須運用開發中國家量多而價廉的勞力,降低生產成本,以解決工資和土地可能上揚的問題。面對低生產成本優勢不再,以及傳統產業無法支撐經濟成長,甚至是區域結盟所遭受到的邊緣化。同時要以「創新」為核心概念,引進有效管理制度,發揮知識的擴散效用。並調整產銷流程的重心,改進以往以製造業為主的思維,發揮微笑曲線左端研發、設計,右端行銷、服務等領域之高附加價值,促進產業升級與創新。
教育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人礦,能夠培育優質的人才,才能夠引入創意的活水。面對創意經濟的來臨,需要創意人才的導入,如何培育具有流暢性、靈活性、精緻性、適應性、以及獨創性人才至屬重要,未來應從課程、教學、師資以及產學合作等各項機制上進行垂直與水平的整合,連結產業、接軌國際,才能以「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新概念,在全球化的布局中,讓台灣在經濟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拜科技發展之賜,現代人可使用的資源無窮盡,科技成為現代人告別農業社會的里程碑,而創意更成為後現代社會再造創意經濟時代的催化劑(Free World Academic, 2005 )。從「知識經濟」到「創意經濟」,我們看到一個新典範的來臨,主導現階段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點石成金」的創意,並且能不斷生成、運用和永續發展。而教育正是推動「創意經濟」的這股動能,擁有越多具有創意的人才,越有助於創意產業的發展,以及創意經濟的衍生,創意人才的培育無疑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項指標。「創意經濟」,提升了人力的素質,也讓人變得更彈性而有智慧(書籍:智富學習-創造智慧的泉源 Learning Smart-The fountain of Wisdom,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出版,2006.01)
參考文獻
國內文獻
104人力銀行(2000)。有效人才—科系分布圖。2005年9月5日,取自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analysis/graph/man_user4.gif/。
中時人力網(2002)。市調區。工作機會職務類別等調查,2002年7月。
施顏祥(200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簡報資料。2002年7月。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5)。培養創意人才,打造創意台灣, 2005.12.07 取自
行政院經建會等(2004)。文化創意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行政院經建會、經濟部、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局、教育部、體育委員會、內政部,2004年12月。
教育部(2005)。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www.cci.org.tw/portal/newspaper/05/story.asp
孫豪志(2003)。文化創意產業,2003.01取自
http://www.read.com.tw/new/hypage.cgi?HYPAGE=subject/sub_culture.asp
國外文獻
ALU (2001).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ustralia Leading Universities. Retrieved December o6, 2005 from http://www.go8.edu.au/policy/papers/2001/creativity.pdf
Anna C.(2001).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on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March o3, 2001.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ncaction.org.uk/creativity/creativity_report.pdf
Arreola, R. (2004). Scholarship Re-conceptualized: An Evaluative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vention, April 12, 2004.
Cited from Creative Activity Report June 2005, White Paper:Creative Activity Task Force-2005.
BW (2005). Get Creative, Business Week 2005.August 1,2005.Retrieved December 06,2005 from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5_31/b3945401.htm
CFEE(1986). "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1986
CHASS(2005). PMSEIC Working Group on “The Role of Creativity in the Innovation Economy” A submission from the Council for the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chass.org.au/news/download/PMSEIC05.pdf
CTS (2005). Creativity Drives the Economy, Cool Town Studios.
COSHEP(2005). Building the Creative Economy, Committee of Scottish Higher Education Principles. Retrieved December 12,2005 from
http://www.universities-scotland.ac.uk/Publications/BCE.pdf
Finke, R.A., Ward, T.B., & Smith, S.M. (1992). Creative Cognition. Cambridge, MA: Bradford/MIT Pres
Formica, P. ( 2001).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the value of education in
encouraging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16:3: p. 167, June 1, 2001. Cited from Creative Activity Report June 2005, White Paper:Creative Activity Task Force-2005.
FWA(2005).New Growth Theory-Creativity, Free World Academic, January 2005.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freeworldacademy.com/globalleader/ecodev.htm#4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 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Harry H.C.(1990). Crea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Art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Retrieved December.05,2005 from http://www.culturaleconomics.atfreeweb.com/creativityb.htm
Hon. P.H.(2004). The Rt. Hon. Patricia Hewit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Cabinet Minister for Women Speech to Citigroup: "Creativit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London, June 29 2004. Retrieved December 06,2005 from http://www.dti.gov.uk/ministers/speeches/hewitt290604.html
Hsu, M. J., Dai; C.Y., Cheng, J.K, &Lin, P.L. (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Data Analysis Model for Taiwan's University Culture & Creative
Industry Courses(CCIC), ED-MEDIA 2005, Montreal, Canada, June 27-July 2, 2005,
AACE.
Jack Y.(2005). Arts Learning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 ,June 2004 New Horizons for Learning.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newhorizons.org/strategies/arts/yantis.htm
James D. M. (2005).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 Kids Source on line.
Retrieved December o5,2005 from http://www.kidsource.com/kidsource/content2/Creativity_in_kids.html
Jason T.; Gopinathan S.(2000).Education Reform in Singapore: Towards
Greate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nira.go.jp/publ/review/2000summer/tan.pdf
Kendall H.(1998). CPS Model.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members.optusnet.com.au/~charles57/Creative/Brain/cps.htm/
Michalski, W; Miller, R.; Stevens, B. ( 2000). Towards the creative society: 21st century social dynamics. Foresight. 2: 1: p. 85, February 1, 2000. Retrieved from Infotrac database, May 31, 2005.Cited from Creative Activity Report June 2005, White Paper:Creative Activity Task Force-2005.
NACCCE(1999). All Our Futures: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May,1999. December 06,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naccce/index1.shtml
Patrick H.(2004)Creativity and Humanity in Education, Speech for the Festival of Vision Berlin-Hong Kong, November 04, 2000. Retrieved December 06,2005 from http://www.hkadc.org.hk/en/infocentre/speeches/speech_20000411hda
Richard F.(2003)The New American Dream, Washington Monthly ,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washingtonmonthly.com/features/2003/0303.florida.html
Richard F. and Irene T.(2004). Executive Summary,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 Retrieved December 06,2005 from
http://www.creativeclass.org/acrobat/Europe_in_the_Creative_Age_2004.pdf
RISD(2005). Investing in Creative Economy NEBHE Conference, October 28, 2005.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intranet.risd.edu/pdfs/emConfspeech.pdf
Robert J.S.(2005).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uwsp.edu/education/1wilson/creativ/
Sandra P.(2004).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Renewing the Northeast Ohio Economy, Greater Mahoning Valley Growth Awards Youngstown/Warren Regional Chamber,Youngstown, Ohio,October 5, 2005. Retrieved December o6,2005 from http://www.clevelandfed.org/dsp_showdetail.cfm?contentId=458&detailId=412
Sternberg, R.J.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 Williams, F. (1966).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Wiley.
Torranc e, E. (1979). The Search for Satori and Creativity, Buffalo, NY: Bearly Ltd.
VanGundy, A.B.(1987).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Qu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