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這個會期本來應該上演的重頭戲乃是九十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審查,但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焦點都被轉移到「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案」的爭議上。日前財政部長林全偕同行政院長游錫?前往立法院進行總預算報告,九十四年度中央政府歲出預算為一兆六千三百五十六億元,歲入則為一兆四千二十七億元,收支差短計二千三百二十九億元。若加計債務還本所需六百億元,中央政府共需融通財源高達近三千億元,其中公債的發行即二千五百五十億元。民進黨政府執政邁入第五個年頭,政府財政狀況的困窘,卻絲毫未見改善之跡象。長此以往,情勢的惡化令人憂心。陳總統應公開宣示明年為「財政改革年」,作為朝野共同打拚與努力的目標。
財政的健全穩定與否表示政府財務管理能力的良窳,對國家整體政經情勢的發展,攸關重大。軍購預算特別引起爭議固然有其複雜的政治與社會因素,但不可否認地,目前政府財政的處境與危機,亦是造成社會各界對此龐大的經費需求特別關注的主要原因。在年年赤字的情況下,還要民眾接受用舉債方式籌措消耗性的軍購需求,當然不易獲得民眾的認同與共識。其實,這種惡性循環的問題本質,最近這幾年早就不斷地重複發生。整治基隆河,政府沒錢;擴大內需振興景氣,政府沒錢;抗防SARS疫災,政府沒錢;從事公共建設,政府還是沒錢。最後,不是設法東挪西湊,勉強擠出預算,就是破壞法制,用特別手段排除法定債務的限制,以舉債的擴增支應各項需求。很明顯地,不但政府的財政已「左支右絀」,更糟的是連政府的政策功能都因而「捉襟見肘」,受到財政僵化的牽制,嚴重影響政府的施政作為。而此亦即政府的財政危機致使社會付出的最大的經濟代價。
政府一方面強調用租稅的減免來協助產業發展或提升經濟景氣,另一方面卻又面臨許多需要花大錢的政務或建設經費的壓力,以至於讓財政陷入蠟蠋兩頭燒的困境。根據九十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總說明,政府第一次正式將「稅式支出」列入預算報告中,雖然僅限以所得稅為估算範圍,但已具有劃時代的特殊意義。報告中初步定義的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稅式支出項目,共計九十二項之多。就後者言,較重大的項目計有,(一)投資自動化、資源回收等支出之投資抵減,稅收損失大約二百九十二億元;(二)新投資創立或增資擴展五年免稅,稅收損失大約二百億元;(三)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五年免稅,稅收損失大約一百二十五億元;(四)證券及期貨免稅,稅收損失大約九十七億元;(五)國外營利事業取得之權利金等免稅,稅收損失大約六十三億元;以及(六)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原始認股或應募投資抵減,稅收損失大約五十一億元。僅此數項,稅收損失即高達八百多億元,由此可見企業的減免稅對政府財政造成的殺傷力,的確不可輕忽。
我們並不全盤否定租稅減免對產業或總體經濟的正面助益,只是當不斷擴大或濫用的減免稅,已造成政府財政瀕臨破產邊緣,重新檢討減免稅的合理性,以及適度限縮減免稅的範圍與金額,自然便成為政府改革首要之務,而此亦即財政改革的真正意涵。財政部長林全已注意及此,最近幾次公開的言論,皆顯示出他對這個根本問題的重視。例如對促產條例的減免稅規定,他主張不應以個人為對象;對員工分紅入股按面額課稅現制,他主張改採依市價打折方式課稅;對技術入股的課稅設計,他主張不得任其無限期緩課;以及對券商認股權證課稅爭議,他主張「現在的法律即使不好,也是法律」,堅拒法律回溯既往等。林部長一方面為減免稅的不當擴增把關,另一方面又緊守法律尊嚴底線的作法,值得我們鼓勵與支持。
只是,處此年底立委選舉的敏感時刻,林部長可以施展的抱負與空間必然不會太大,是故我們只能期待,不論選舉的結果勝負如何,朝野政黨新當選的民意代表,皆能一致體認財政改革對我國財經未來發展的關鍵性,並共同督促與支持政府提出合理的財政改革方案。至於選民,如果能回歸到以尊重財經專業形象為政黨偏好的取決標準,則財政改革的成功也算是我們這一代選民,為下一代子孫的福祉,所盡的最大一份心力。(作者為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3年10月3日工商時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