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健保主要以論量計酬作為健保的支付基準,等於是說給醫生一張空白的支票,只要他們做得越多,收入就越高。
因為健保論量計酬,誘導幾乎所有公私立醫院都實施醫師依服務量計算的薪資制度。就是醫生除固定薪資,還依照他們的服務量分紅,甚至有不少醫院醫師沒有固定薪水,完全靠「業績抽成」作為他的薪資。再加上醫病之間一直存在的資訊不對等,使現在的醫療浪費,最主要的因素是醫師的誘導而非病患。
又轉診制度一直推展不起來,主要原因是醫療提供者不願意轉診。在論量計酬的支付下,醫生招攬病人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轉診將錢推給別人賺?更不會與其他醫療院所共用檢驗檢查的結果。簡單的說,這樣的支付制度使醫師不必承擔健保的財務責任,也缺乏動機去增進民眾健康,例如花費時間去教導民眾如何戒菸或均衡飲食以控制體重,只是一味的將醫療項目當作商品的銷售給民眾。如此一來,不但整個醫療體系越趨商業化,醫療品質、醫病關係越趨低落,費用難以控制,醫師也越來越變成一種賺錢的機器。
因此,支付制度的改革應該要從加大支付的單位著手,讓醫療服務提供者去承擔醫療品質與保險財務的責任。如美國老人與殘障醫療保險(Medicare及Medicaid)的論病歷計酬,因為保險人對同一種病只付一筆固定的費用,若做越多的檢查項目與用藥則盈餘越少,使得醫療提供者有較高的經濟誘因執行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英國的開業醫師和美國若干健康維護組織的論人計酬制度,即保險人依登記保險對象的多寡付給醫師一筆固定費用,醫師則負責保險對象一整年的健康,與服務項目多寡無關,提供醫生促進民眾健康,降低醫療服務費用的誘因;加拿大、德國、瑞典的總額預算制,醫療院所缺乏誘因以量制價,加上同儕制約與審核制度之規範,可使醫療服務趨於合理。
最重要者,改革支付制度最重要的目的並非費用控制,而是從醫師治療病人的過程中,讓醫師照護到病患的健康。人們越健康,愈少需要醫療,或住院照護品質越好,住院日數縮短,病人越能早日健康返家,才使醫師獲得鼓勵與報酬。因此,凡是實施論人計酬制度,特別是基層醫療者,通常醫病的關係也比較好。而唯有讓醫療提供者承擔品質與財務的責任,才有可能落實轉診。
在論量計酬下,健保局為控制費用,須高度介入規範及審查醫療行為,醫療提供者之專業自主權必然受到侵犯。這是目前醫界對健保制度最不滿意的地方。只有使健保局依醫師照護病患結果而非過程的論人或總額預算制度,減少介入醫療過程,專業才能真正受到尊重。
這樣的轉變,醫界需要做很多內部的改革,其中的過程必然是相當辛苦,但醫界必然要有這樣的認知。因為,繼續實行論量計酬的結果,除了全民健保無以為繼外,醫病關係、醫療品質、醫師尊嚴都會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