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佈的各國一月份物價指數,普遍大於零,紓解了大家對通貨緊縮的疑慮。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11月份下降1.7%,12月份下降0.8%,1月則上升0.3%,核心CPI上升0.177%,躉售物價指數(PPI)亦上升0.3%。法國1月份CPI上升0.7%。義大利1月份CPI上升1.6% ,但低於去年12月份的2.2%。韓國1月份CPI上漲3.7%,香港1月份CPI上升3.1%,升幅高於預期,也高於去年12月份2.1%的升幅。新加坡1月份CPI上升2.9%,但升幅小於去年12月份的4.3%。
經濟學家為了觀察一般物價水準的變化,將商品與勞務依不同的性質加以分類,並編製不同的物價指數。CPI係用來衡量典型家庭購買的近四百種產品的物價變化。因其產品大都屬於最終消費階段,因此也就可以衡量零售物價變化。PPI乃依據國產內銷品生產者的出廠價格、進口品的進口價格,及出口品的出口價格三者編製而得的物價指數。其主要是反映大宗物資,包括原料、中間產品及進出口產品的批發價格,和廠商的關係較為密切。
另外,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參考的重要指標是核心CPI。典型家庭所購買近四百個消費項目群中,不是每種消費品的屬性都一樣,有些產品易漲易跌,有些產品價格一漲便永難回降,因此如能加以區隔,將有助於釐清一國面臨的是物價的短期波動或是長期變化。經濟學家把CPI中容易大漲大跌的蔬果、魚介及能源項目約13%剔除,編製成核心CPI。換言之,核心物價變化,便意味全面性及持續性的物價變動,主計處、央行須小心因應。
因此通貨膨脹就是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持續性地以相當幅度上漲的情形。溫和通貨膨脹有助景氣上升。這是因為生產要素價格短期具僵固性,所以廠商的生產成本短期內是固定不變的。若物價水準提高,代表廠商收入增加,而成本固定之下,其利潤將會提高,所以廠商將願意增加產出,景氣就上升。
相反的通貨緊縮是物價持續性下降的現象。物價下降對消費者來講是件好事,為什麼經濟學家擔心呢?因為通貨緊縮將引發經濟蕭條。如果物價會跌,消費者期待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就會推遲採購。這種情況下企業也不會有什麼動力去進行資本投資或生產更多產品,因為他們不敢期望能夠收回投資。為了出清存貨,甚至引發競相削價的惡性循環,造成物價進一步的低瀰。這種連鎖反應,將導致經濟增長的停頓,甚至衰退、蕭條,爬不起來。
在華人世界裡,1月適逢農曆春節(去年是2月),台灣國內、外旅遊團費、旅館住宿費、機票、交通、娛樂及保母費等價格相對處較高水平,但油品價格則隨近期國際油價走跌而下滑,電子類產品價格亦續呈下跌。因此CPI漲幅1.68%,核心CPI上漲2.59%,但PPI卻大幅下跌10.43%。中國1月份CPI雖上升1%,卻創兩年半來的低點。部分經濟學家預計,2月份CPI還可能下降,將或為200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其實景氣不能只看物價,還要搭配其他的數據。由進出口數據看來,台灣與中國市場因為出口導向被金融海嘯掃到,真的受傷慘重,仍在過寒冬,尚未回溫。兩岸要如何避免通縮,恐怕還要加把勁。台灣今年主計處最新公布的經濟成長率預測是-2.97%,其中民間消費只貢獻0.45,去年整體甚至是-0.16,比起2000年前貢獻4或5,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華人世界,不是沒有錢,而是錢用不出來,不投資、不消費,儲蓄起來,整個社會就會縮得更厲害,「節儉的矛盾性」於焉產生。
美國政府為了避免通縮,將利率大舉下調,也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雖然最新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仍低,但物價的微幅上漲,1月份零售額也增長1.0%,遠高於經濟學家先前預期會下降0.8%的數字。因此經濟復甦的希望或許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得靠老美。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2009.2.27刊登於聯合報 / 看懂天下事)